馬德福的臉瞬間漲得通紅,像被踩了尾巴的貓。
“你這個毛頭小子!”他拍桌而起,“你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嗎?蘇聯的農業理論是世界最先進的!你一個軋鋼廠的學徒工,有什麼資格質疑?”
會議室裡的空氣瞬間凝固。其他幾個局長也皺起眉頭,顯然對李衛國的“狂妄”很不滿。
李衛國卻淡定地喝了口茶,慢條斯理地說:“馬局長,您先彆激動。我問您一個簡單的問題——去年咱們京州市的糧食單產是多少?”
“這…”馬德福一愣,“去年全市平均畝產230斤!”
“230斤。”李衛國重複了一遍,“那請問,這個數字,跟十年前比,提高了多少?”
馬德福的臉色有些不自然:“大概…大概提高了20斤左右。”
“十年才提高20斤,年均增長不到2斤。”李衛國的聲音很平靜,但字字誅心,“按這個速度,再過五十年,畝產也就300斤出頭。可全市人口每年都在增長,這樣下去,大家都要餓肚子。”
劉書記的眉頭緊鎖。這確實是個要命的問題。
“那是因為自然條件限製!”馬德福急於辯解,“我們已經嚴格按照蘇聯專家的指導在做了!”
“蘇聯專家的指導?”李衛國笑了,“馬局長,您知道蘇聯專家什麼時候來的嗎?十年前。您知道他們教的那些理論,是基於什麼時代的研究嗎?二十年前。”
他站起身,走到會議室的黑板前,拿起粉筆就開始畫圖。
“您看,這是土壤的微生物結構圖。”他畫了一個圓圈,裡麵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點,“每一克健康的土壤中,應該有十億個活躍的微生物。它們負責分解有機物,釋放養分,維持土壤的生命力。”
眾人都看傻了。這個十八歲的小夥子,畫出來的圖竟然專業得可怕。
“可現在呢?”李衛國在圓圈旁邊又畫了一個,裡麵隻有稀稀拉拉幾個點,“長年使用化肥,土壤板結,微生物死亡,地力越來越差。這就是為什麼用肥越來越多,產量卻不見漲的根本原因。”
馬德福坐不住了:“你胡說!蘇聯的化肥增產理論是科學的!”
“科學?”李衛國轉過身,眼神中帶著一絲嘲諷,“馬局長,您知道什麼叫"土壤酸化"嗎?”
“這…”馬德福語塞。
“長期使用化肥,土壤pH值會逐漸降低,變成酸性。酸性土壤中,許多營養元素會被固化,作物根本吸收不了。”李衛國在黑板上寫下“pH值”三個字母,“這就是為什麼肥用得越多,效果反而越差的科學原理。”
會議室裡鴉雀無聲。幾個局長麵麵相覷,顯然被這個理論震住了。
劉書記終於開口了:“小李,你說的這些,有什麼解決辦法嗎?”
李衛國等的就是這句話。他轉身麵對眾人,神情嚴肅。
“當然有。而且不止一種。”
他重新走到黑板前,寫下四個大字:生物農業。
“第一,用有機肥替代化肥。通過發酵技術,製造富含有益菌群的生物肥料,既能提供養分,又能修複土壤微生態。”
“第二,輪作休耕。讓土地有喘息的機會,恢複地力。”
“第三,引入豆科植物固氮。利用根瘤菌,讓作物自己給土壤"充電"。”
每說一條,他就在黑板上畫出相應的圖解。那些圖畫得簡單明了,連沒文化的人都能看懂。
馬德福憋了半天,終於找到一個反駁點:“你說得天花亂墜,可這些都是理論!有實際效果嗎?”
李衛國笑了:“馬局長問得好。理論再漂亮,不能增產就是廢紙。”
他走回座位,從兜裡掏出一個小紙包,倒出幾粒種子放在桌上。
“這是經過改良的高產小麥種子。按我的方法種植,畝產能達到800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