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室裡的氣氛瞬間變得微妙起來。馬德福剛才被李衛國的一番話懟得啞口無言,現在正憋著一肚子火,等著看這個毛頭小子出醜。
其他幾位局長也在觀望,畢竟這個年輕人說得太過驚人,讓人半信半疑。
李衛國環視一圈,忽然開口:“各位領導,今天請我來,如果隻是為了表彰我修好一個爐子,那格局就太小了。”
他主動站起身,走到會議室的黑板前,拿起粉筆。
劉書記眉頭一挑,這小夥子還真是膽大,居然敢說格局小?
“我們廠這次事故,根源不是耐火泥,不是工人操作,而是缺乏"標準化"!”
李衛國開門見山,一句話就讓全場安靜下來。
“什麼是標準化?就是我製定一個流程,任何人,隻要按照這個SOP來操作,結果就不會有偏差!”
他在黑板上龍飛鳳舞地寫下幾個大字——“工業標準化”。
“小到一顆螺絲的扭矩,大到一爐鐵水的溫度曲線,都應該有據可依,有法可循!這,才叫現代工業!”
工業局張局長聽得眼睛發亮。作為搞工業出身的他,深知現在各廠管理混亂的弊端。
“你繼續說。”劉書記示意李衛國接著講。
“比如我們軋鋼廠的高爐操作,現在全憑老師傅的經驗。老王師傅經驗豐富,煉出來的鐵水質量好。換個新人呢?立馬就出問題。”
李衛國在黑板上畫了一個簡單的流程圖。
“如果我製定標準:什麼溫度下加料,加多少料,風壓調到幾級,每一步都有精確的數據和操作規範。那麼任何一個有文化的年輕人,照著做,都能煉出合格的鐵水。”
馬德福忍不住插話:“你說得輕鬆,那些老師傅的經驗是幾十年積累的,豈是說標準化就能標準化的?”
“馬局長說得對。”李衛國點頭,“所以我的計劃分三步走。”
他在黑板上寫下:“收集、整理、標準化”。
“第一步,收集所有老師傅的經驗數據。第二步,用科學方法整理分析,找出規律。第三步,製定標準化操作手冊。”
“一旦完成,我們不但能避免事故,還能大幅提高產量和質量。更重要的是,技術傳承不再依賴師傅帶徒弟,可以批量培養技術工人。”
會議室裡響起了輕微的討論聲。這個想法確實很有價值。
李衛國趁熱打鐵,話鋒一轉:“同理,農業也是一樣!我們不能再靠天吃飯,靠感覺施肥!”
他粉筆一劃,指向黑板另一邊,開始飛快地畫圖。
“這是我設計的"高效堆肥發酵池"。”
隻見他畫出一個結構複雜的池子,標注著各種管道和分區。
“進料口、發酵區、沼氣收集管、高效液肥出口…”
每畫一處,他就詳細解釋功能。
“城市裡的有機垃圾、工廠的廢料、農村的秸稈,全部倒進去,經過我配置的"高效複合菌群"發酵。”
馬德福嗤笑一聲:“什麼菌群,聽都沒聽過。”
“馬局長孤陋寡聞不奇怪。”李衛國頭都沒回,“這種菌群能加速有機物分解,一邊產生可以做飯燒水的沼氣,另一邊產出營養價值極高的有機液肥。”
他指著圖上的兩個出口:“這不叫種地,這叫"資源循環"!這池子,就是一個能把垃圾變成黃金的聚寶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