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是廉夢妍被害的第九天,也是“二七”的第二天。廉夢妍幾天前已經出殯,家中客堂裡搭建的靈堂已經撤掉,幫忙的親友在客堂辟出一角,設了一個類似佛龕的供台,在牆上掛了廉夢妍的大幅彩色遺像,遺像前的供桌上供奉著水果以及廉夢妍生前喜愛的零食糕點,桌前置一春凳(江南地區一種長方形類似條幾的木質家具,可作凳子,也可作茶幾),上麵擺放香爐、燭台。這是滬上對亡者最隆重的悼念方式,按照習俗,這種方式一旦啟動,那就要持續到七七四十九天“斷七”為止,每天必須定時燃、熄香燭,更換供品;逢七正日,還須有新烹飪的菜肴和酒水。
這天不是正日,而且已經晚上9點了,但雷理娟還未休息,由一個娘家女親戚陪著,坐在供台前輕聲說話。
雷理娟見偵查員這麼晚登門,而且一下子來了三個,以為案子已經破獲了,趕緊迎上前去,一邊招呼“請坐”,一邊用殷切的目光看著張伯仁她以年齡給警員排座次,以為老張是三人中的領導。老張也不解釋,開門見山道明來意“我們是來了解廉夢妍信奉佛教的情況的。”
雷理娟先是失望,繼而又燃起了一絲希望警察特地為這事來找我,一定是發現了什麼線索。於是清理了一下思緒,講起廉夢妍與佛教結緣的過程
雷氏家族世代篤信佛教,雷理娟自不例外,打自懂事起就是一個虔誠的信徒。可女兒廉夢妍不同,自小就討厭母親誦經念佛,而且從不敢正視牆上掛著的善薩畫像,對家裡供奉的那尊雷理娟從娘家陪嫁過來的出自名匠之手的鐵木鐫雕觀音坐像,更是厭惡加畏懼的態度。三歲那年農曆塵封檔案
四月初八“浴佛節”(釋泇摩尼的生日)、趁大人忙於晾曬物品不注意,廉夢妍撕毀了一張拿出來晾曬的如來畫像,因而受到了此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體罰。這在她心裡留下了陰影,對有關菩薩的一切更是避之唯恐不及。漸漸長大後,那份恐懼感淡化了、她知道菩薩不過是泥胎,不會對她造成什麼傷害。不過,親近肯定是親近不起來的。為了免受皮肉之苦,也不讓母親生氣,最好的辦法就是跟菩薩保持距離。
女兒的心態,雷理娟自然看得明白,但也不好勉強,隻能默許了女兒的選擇。原以為女兒這輩子也不會跟佛祖有什麼關係了,不料,1947年初,沒有任何預兆,廉夢妍對佛教的態度發生了變化。
那時,廉夢妍已經考上了江蘇省衛生學校,在鎮江上學。1月份學校放寒假,廉夢妍晚了三天回滬,而且是晚上7點才到家的。雷理娟自是要問問原因。廉夢妍的說法是一位家在江西南昌的同寢室女生突患急性闌尾炎,送醫院動了手術。學校給她南昌家裡發了電報,但坐火車從南昌到鎮江須先繞道杭州,從杭州到上海,再從上海到鎮江,家長即使立刻動身,到達時也是兩天以後了。如此,這位女生手術後的頭兩天就無人陪護。廉夢妍既是班級的生活委員,又是學生會乾事,留下照料這位同學當仁不讓。班級裡一共有三名女同學自願留下輪流陪護,直到該女生的家長抵達才各自收拾行李回家。
廉夢妍回家後的第三天是農曆臘月十五,每逢初一、十五,雷理娟必定要去龍華寺燒香拜佛。頭天雷理娟去醫院上班前特地關照女兒,燒晚飯時必須把鑊子鍋子用堿水洗涮乾淨,不能帶一丁點兒葷菜味兒,而且,晚飯上桌的必須全是素菜,不可有任何葷菜,連雞蛋都不行。以往雷理娟也是這樣吩咐女兒的,廉夢妍嘴上答應,但情緒明顯抵觸,做事更是敷衍。可這次女兒的表現卻讓雷理娟大吃一驚,廉夢妍竟然問“媽媽,我可以跟您一起去廟裡燒香嗎?”
一瞬間,雷理娟簡直懷疑自己的耳朵出了問題,定定神,不由大喜過望,甚至激動得熱淚盈眶“夢妍啊,你終於信菩薩啦!媽媽太開心了!”
從這天起,廉夢妍成了一個虔誠的佛教徒。隻是雷理娟未曾探究女兒發生如此巨大轉變的原因,隻道是自己心誠所至,感動菩薩點化了女兒。
此刻,經偵查員這麼一問,雷理娟才意識到女兒的轉變確實有些突然“同誌,莫非我女兒遇害跟她信菩薩有關係?”
裴雲飛說“這個,我們還在調查。雷女士,請你再回想一下,廉夢妍還有沒有其他反常之舉?”
雷理娟竭力回憶,始終不得要領。張伯仁在旁邊提示“廉夢妍是否收到過什麼人的信件,或者,有沒有人經常打來傳呼電話找她?”
雷理娟回憶,女兒每月都會收到幾封平信。她們母女倆的班頭是錯開的,有時郵差送信時女兒在上班,是她代收的。她當然不會私拆女兒的信件,但總要看看郵寄人的落款,印象中都是固定的那幾個人,看地址,應該是女兒在江蘇衛校的同學一個姓桑,是鎮江的;一個姓莫,是杭州的;一個姓賈,每次寄信落款都留全名,叫賈淑貞,南京的,她的字特彆娟秀;還有一個姓段,南昌的,就是患闌尾炎的那個。從筆跡看,應該都出自女生之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裴雲飛問“這些信還在嗎?”
“昨天是‘二七"頭一天,給她燒衣物,先燒的就是那些信…”見裴雲飛麵露失望之色,雷理娟又補充,“但也可能有些信是寄到她供職的仁濟醫院的,她沒有帶回家。”
次日上午,三偵查員前往山東路仁濟醫院。醫院方麵已經把廉夢妍生前所有的私人物品收攏到一個紙板箱裡封存,外麵還貼了蓋著公章的封條。偵查員讓保衛科工作人員把箱子打開,一番檢查,未見信件。於是,轉身去了門衛室。
門衛彭伯年近六旬,三十年前從山東逃荒來滬,因為會點兒拳腳,被仁濟醫院聘為門衛,一直乾到現在。彭伯至今未娶妻室,光棍兒一條,以門衛室為家。偵查員跟彭伯聊下來,得知廉夢妍生前確實有信件寄來醫院,一般每月有三四封,都是平信,今年開始減少為一封,4月份還引住了。沒收到過。
偵查員問彭伯是否識字,彭伯說“少年時在家鄉上過一年多私塾,略微識得一些,要不這醫院門衛還乾不了呢,因為門衛的職責之一就是分發信報嘛。”
“廉夢妍收到的那些信是一個人寄來的還是幾個人寄來的?”
彭伯想了想“寄給廉小姐的信好像不寫落款,隻留兩個字內詳。”
偵查員心裡一涼,又追問一句“留心過郵戳嗎?”
彭伯說這個倒從來不曾留心過。仁濟醫院每天都要收到幾十封信函,多時上百,多是有醫藥業務往來的商家、醫生護士的親友同窗以及住院病人的親朋好友從各地寄來的,他隻顧分發,不可能去留意信封上蓋著哪裡的郵戳。
偵查員大失所望,這時彭伯突然想起一個細節“說到信封,我想起去年1月的一件事。那是元旦次日,廉小姐一封信上的郵票被外科奚醫生剪去了,她跟人家大吵了一場,還驚動了院長,說這是奚醫生的錯,讓奚醫生給廉小姐道歉方才平息。”
偵查員覺得似乎有戲,欲聞詳情,彭伯卻說不上來,那就找那位奚醫生聊聊吧。
奚醫生是個二十七八歲的白麵書生,醫科大學畢業後來仁濟醫院當了一名外科醫生。他的愛好除了醫學本業,就是集郵,那是他讀初中時就培養起來的。然後就說到跟廉夢妍的那次糾紛了。
去年元旦,輪到奚醫生值班。午前,接到彭伯從門衛室打來的內線電話,說奚醫生您有一包印刷品,估計是圖書,好幾本呐,沉甸甸的,午飯後您來取一下。飯後他去取時,彭伯又交給他一封平信,說這是你們外科護士廉小姐的,麻煩給她捎去。那天是假日,廉夢妍沒來上班。護士有共用的護士室,但沒給配備專用辦公桌,奚醫生不可能像給其他同事捎帶信件那樣,往人家辦公桌的玻璃台板下麵一壓就行了,隻好先給她保存著。正要放進抽鬥,忽然被信封上的郵票給吸引住了。
那是1952年7月7日發行的抗日戰爭十五周年紀念郵票,由孫傳哲設計,一套四枚,圖案分彆是“盧溝橋風雲”、“平型關大捷”、“歡送新四軍抗日”、“毛澤東和朱德策劃反攻”,均是八百元(此係舊版人民幣,與1955年發行的新版人民幣的兌換比率為1,下同)麵值。廉夢妍這封信上的是其中的第三枚。
那時民間集郵還未被當作“郵政文化”來看待,隻是老百姓的一種“玩玩”,就像集煙標、火花(火柴盒圖案)、糖紙一樣,不像後來那樣有官方予以正兒八經的助推,郵局更沒有為社會公眾的集郵愛好提供什麼方便。如此,群眾集郵就純是一張一張四處尋覓,點點滴滴拚湊成一套,這段時間的長短要看運氣。比如這位奚醫生,上述一套四張的郵票,第一、二、四張都已覓得,獨獨就是第三張與其無緣。可以想象,那天發現廉夢妍這封信上的“歡送新四軍抗日”,該是何等的喜出望外。當下他啥都不顧了,抄起剪刀就把這張郵票剪了下來。
當然,他是知道不能私拆他人信件的,在剪下郵票時特彆小心翼翼,剪開的口子就郵票那麼寬,根本沒有也無法偷看裡麵的信箋。哪知,第二天把信交給廉夢妍時,這個平時看上去絕對是一個淑女的姑娘竟然大發雷霆,隨手奪過奚醫生手裡捧著的水杯摔在地上,又把奚醫生辦公桌上的所有物品一古腦兒擼到地板上,然後當地一站,雙手捂著臉,並不說話,隻是哭。保衛科長聞報趕來勸說無效,隻好報告院長。院長又過來勸,還讓奚醫生當場向“受害人”賠禮道歉,這才罷休。
儘管廉夢妍已經不在人世,但此刻奚醫生回想起那一幕,依然心有餘悸,向偵查員大呼冤枉“不打招呼剪掉郵票,是我不對,可我真的沒看她的信呀!隻剪了那麼小一個口子,根本不可能嘛……”
裴雲飛打斷他的話“那封信是從哪裡寄來的?”
奚醫生攤開手“當時我一門心思都在那張郵票上,哪會留意郵戳?”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個平時看上去絕對是一個淑女的姑娘竟然大發雷霆
“那張郵票是否還在你手上?可以給我們看一下嗎?"
“在,不過,是在家裡放著。”
裴雲飛對他說“我們這活兒還真有點兒急,我打個電話通知市局派輛汽車過來,我們這就跟你去府上看一下。”
查看的結果,謝天謝地!那枚郵戳比較完整,寄出地偵查員看著也眼熟,竟然是鎮江四牌樓,這不是廉夢妍讀書的江蘇省衛生學校所在地嗎?
返回駐地,裴雲飛、張伯仁、丁金剛對上述情況進行分析與廉夢妍通信的應該是個男青年,大概率是衛生學校的同學,兩人很可能是個愛關係。廉夢妍從江蘇衛生學校畢業回滬己有方個年頭,對方一直以每月三四封的頻率給她飛信,想必廉也是要回信的。廉把她工作的仁濟醫院作為收信地址,也有對母親保密的意思。
去年初夏,廉夢妍跟表兄雷道鈞明確戀愛關係,並於今年春節訂婚。而從醫院門衛彭伯反的對方來信的情況看,直到上月,對方的寫信胸率還正常。也就是說,廉夢妍和表哥的戀愛是臨著對方的。之所以上月隻收到一封信,那是因為廉夢妍終於跟對方攤牌。對方的反應呢,則是你來最後一封信,算是告彆。但也有另一種可能對方不肯斷絕關係,或許之前兩人曾有過山盟誓什麼的,對方當了真,你廉小姐想反悔,不行!遂在最後一封信中下了通牒如果想分手那我就要如何如何。而這邊廉夢妍卻沒當回事不予理睬,自顧忙著籌備婚事。誰知對方卻是玩真的,遂有了“4·20”命案。
三人議到這裡,裴雲飛說“我尋思那人‘對方’不會是廉夢妍的衛校同學,隻不過恰住在衛校附近而已。你們還記不記得廉夢妍突然篤信佛教之事?廉夢妍由抵觸佛教到篤信佛教的轉變,應該就是在鎮江上學期間發生的。我估計,那個‘對方"應該是個青年僧人,他出家的寺廟就在衛校附近。我們前幾天去鎮江外調,不是路過一座廟宇嗎?說不定就是那裡!"
裴雲飛還推測,凶手之所以把黑色凶刀留在現場,是因為兩人盟誓時的誓言中涉及這把刀,諸如“有違此言,死在此刀之下”一類。凶手持有的黑色匕首,估計不會是印度巡捕藏的那一把(那把匕首已經被三個日本偵探帶回國了),但失竊的“037”特種鋼重達四十多公斤,分解之後肯定做了不止一把武器,既然其中一把落到了印度巡捕手裡,凶手持有的凶刀,多半也跟印度有關。
張伯仁、丁金剛均表示讚同“咱們這個案子總算是看見希望了!”
裴雲飛拍板“我馬上打報告,明天咱們就二赴鎮江!”
咖喱團夥
4月30日午後,專案組偵查員並外援便衣共六人抵達鎮江。先去市民政局訪查四牌樓附近的寺廟,得知有一座慈雲禪寺;再了解寺廟中是否有在印度生活過的僧人,負責接待偵查員的市民政局宗教科宋副科長“哦”了一聲,笑道“又是來找這個‘印度和尚"的。”
裴雲飛一愣,忙問是怎麼回事。宋副科長讓下屬找出一份當地宗教人員的登記表,上有照片及簡曆,同時,介紹了這個“印度和尚”的情況。
“印度和尚”俗名韋思遜,法號大得,1923年出生,雲南省芒市縣人,係一名雲遊四方的遊方僧人。1945年初來鎮江定居,先是在慈雲禪寺掛單,半年後抗戰勝利,該寺僧人中凡是因戰事逃亡而來的,均先後告辭,返回家鄉原寺廟,本寺缺和尚維持,韋思遜遂留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