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晚上,和昨天一樣的時間點,結束一天活計的人回到家裡,往常都睡了的時間卻還睜著眼睛,等著天上那塊白幕有什麼變化。
終於,等到了八點,熟悉的主播和她的書房開始出現。
【“晚上好,大家。”
小小拿起下午打印好的幾張材料彩圖,對著鏡頭揮舞。
“說好要一起看動畫的,不過在放之前,我先先把之前欠某位幸運觀眾的回答補上,把洪澇和乾旱講一講。”
她這個事情可是記得的,空閒時間自己查資料,也去問了她土木建築工業的老爸,收集資料很詳細的。
至於幸運觀眾朱厚熜,下午查名單的時候不知道是誰,調出係統信息嚇一跳,看看時間,又被係統按頭科普了一下嘉靖這時候還沒成為修仙魔怔人,它可是正經統,給宿主挑的都是會有作為做出改變的世界,算是給新手宿主降低難度。
小小:……彆說這種話,難道我每天四小時給這些平行時空古人直播是新手難度,以後還有往上疊加的其他工作嗎?我們不是賺夠積分還債就夠了嗎?】
一直也記得這個事情的朱厚熜:被化學試驗弄得煩悶的心情忽然舒暢,就說主播不會忘記,晚上為我一個人開專場的感覺真好!
而本來不太記得那位幸運觀眾,但是一聽主播要講洪澇乾旱,本來就等著睡前娛樂的人就更不困了,有條件的點燈磨墨準備來記,沒條件的村子也會整個村的男女一起出來,共同來聽,防止有沒記住的。
不是混子的皇帝官員們更不用說了,無論是大晚上已經休息的還是在繼續工作的,一個個都趕緊桌子搬到外頭,保證不能耽誤他們聽課。
【“先說洪災吧,我們來看看它的成因。”
小小拿起一張彩色的衛星地圖,“我國最主要的長江黃河發源地都在青藏高原,黃河源頭是巴顏喀拉山脈,長江源頭是唐古拉山脈,兩河支流眾多,流域麵積廣。”
拿起紅筆,在東海往陸地方向畫上三個箭頭。
“先說長江,在夏季汛期,長江流域盛行東南季風,此時風暴潮的出現會導致海水倒灌,進一步阻礙長江水流快速入海。同時,夏季也是長江流域大範圍暴雨季節……”
換了下一張圖,長江支流乾流上都是一朵飄著水的大雨圖形。
“上流乾流和中遊支流的洪水會同時爆發,導致中下遊地區發生特大洪水。中流地區地勢低平,水流緩慢,泥沙淤積導致排水不暢,缺乏足夠的調洪、滯洪場所。”
拿起紅筆,把中流某處河道格外圈出。
“荊江河道蜿蜒曲折,洪水期間河水排泄不暢,水位上升,加劇了長江洪災的爆發。長江洪災的根本原因,就是中下遊平原地勢低平,排水不暢。”】
荊江河道周圍的居民點點頭,每次夏季一到,他們這邊的確就是水漲個沒完。
其實洪澇災害主要是黃河的某些朝代:先說長江了,後麵一定會說黃河的,對吧!
生活在滿是黃土戈壁的人看著衛星圖,對滿屏幕的綠色充滿豔羨;不少專業治水專業人士看看衛星圖,在看看自己的地圖,覺得自己的水圖也可以改改,上麵那種製圖方式就挺好的,更直觀明了。
【換上另一張長江河流圖,幾處湖泊格外顯眼。
“過去,長江中下遊地區擁有許多湖泊,這些湖泊就是起到調節水量的作用。汛期來時分擔長江的洪水,旱季來時反哺長江水量。
隨著人口增加和人類活動的頻繁,湖泊土地不斷被侵占,導致湖泊縮小,減弱了調蓄洪峰的能力,砍伐山林破壞了大量植被,又加劇了水土流失,森林涵養水源、調節徑流、削峰補枯的作用減小,大量泥沙入江,淤積抬高河床,進一步降低河道泄洪能力。”】
蘇軾很能理解,他自己在處理地方水文後也會命人種下樹木,穩固土地。
後世他文人的名氣很大,但他做地方官也做的很好,還是個治水專家。他在陝西修建利民湖、在徐州築堤抗洪、在杭州疏浚西湖,還為廣州設計最早的自來水工程,在惠州修築兩橋一堤,在海南儋州開鑿雙泉、東坡井。
“對人來說是災害,但是對自然來說,這隻是正常氣候現象。”蘇軾搖頭歎氣:“但是不靠著水生活,人連活都活不下去。”
這時候就體現出來高產作物的好處了,都不隻是可以養活數量眾多的人口,還能種的時候也能避過這些一定會有災害發生的地區。
他記得主播手機地圖裡的衛星圖,主播南城也在水邊,縮小後那些灰色的房屋不少也都是緊挨藍色的水流,所以後世肯定還有辦法治水。
【“針對長江的治理,我們現在是倡導退耕還林、還湖;在荊州河道也設置了荊州分洪工程。”
對很多人來說,吃飯已經是最重要的事情了,小小就沒有重點說退耕的事,拿起新的數據資料來重點講後麵的。
“荊州分洪工程,是新中國建立的第一個長江治理工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工程位於湖北省公安縣境內,始建於1952年春末夏初之交。參加工程建設的30萬軍民,以75天的驚人速度建成荊江分洪第一期主體工程,包括右岸沙市對麵上遊15k處的虎渡河太平口進洪閘、黃山頭東麓節製閘和分洪區南線大堤等主體工程。
荊江河道安全泄洪能力由此得到顯著提高,緩解了與上遊巨大而頻繁的洪水來量不相適應的矛盾。”】
這麼一大片好地,就全用做分洪了?
理論上,哪怕普通人也能從地圖上看的出來,這麼一大片的泄洪區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水邊的良田就這麼棄置,大家仍然也會覺得可惜。
還有些人,則是看到了某些隱藏起來的事情。
“30萬人啊,75天就修了這麼多……”做過水利工作的官員無不驚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