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後每個月的初一、十五,寺廟門前總會聚集不少村民。小沙彌把放燈祈福變成了固定活動,還專門開辟出一間廂房作為手工教室。他用住持師父獎勵的《普門品》做引子,將經文裡的慈悲故事融入到蓮花燈製作中。孩子們最愛聽他講"觀音菩薩救苦救難"的傳說,一邊學著用彩紙折出層層蓮瓣,一邊追問菩薩顯靈的細節。
入秋後的一個清晨,小沙彌發現手工教室的窗台上放著個竹籃,裡麵是新鮮的板栗和一封感謝信。信是鄰村的李阿婆寫的,她說自從跟著學做祈福燈,夜裡失眠的老毛病竟好了許多,如今每晚看著床頭的小燈,心裡就踏實。這樣的禮物和信件漸漸多起來,小沙彌專門用木盒裝著,擺在禪房最顯眼的位置。
這天,縣城文化館的工作人員找上門來。原來他們聽說了小沙彌的故事,想邀請他去參加民俗文化展覽,教城裡人做祈福燈。小沙彌有些猶豫,他從未出過遠門,更擔心耽誤寺裡的日常功課。住持師父卻鼓勵他:"佛法不拘泥於山林,你這盞心燈,也該去照亮更廣闊的地方。"
展覽當天,小沙彌的展位前圍滿了人。有白發蒼蒼的老者,也有紮著羊角辮的孩童。他像在村裡一樣,耐心地講解每道工序,還現場演示用蘆葦杆編燈架的技巧。人群中,一個戴眼鏡的年輕人聽得格外認真,他是民俗文化研究專業的學生,對小沙彌獨創的"祈福燈十式"產生了濃厚興趣。
展覽結束後,年輕人主動留下幫忙收拾。他告訴小沙彌,想把這種結合佛教文化與民間工藝的祈福燈寫成論文,讓更多人了解。小沙彌被他的熱情打動,不僅把所有製作圖紙都複印給他,還答應以後保持聯係。臨走時,年輕人塞給他一本《中國傳統燈彩藝術》,扉頁上寫著:願這盞溫暖的燈,永遠照亮人間。
回到寺廟,小沙彌發現村裡的孩子們在山腳下等著他。他們舉著自製的歡迎牌,上麵歪歪扭扭寫著"歡迎小師父回家"。孩子們簇擁著他往村裡走,嘰嘰喳喳地彙報這幾天的"成果"——有人用祈福燈的樣式改造了家裡的台燈,有人教會奶奶用彩紙折蓮花。
冬雪飄落時,小沙彌收到了年輕人的來信。信裡夾著論文發表的期刊,還有幾張照片:城裡的社區活動中心,老人們正跟著視頻教程做祈福燈;幼兒園的小朋友們舉著迷你蓮花燈,臉上洋溢著純真的笑容。小沙彌望著窗外的雪景,忽然想起住持師父的話:修行不在一時一事,而在日日精進。
他知道,那些親手製作的蓮花燈,那些傳遞出去的溫暖與善意,就像點點星火,正在更廣闊的天地間蔓延。而自己,不過是那個最初點燃火苗的人。小沙彌合上信箋,拿起筆在紙上寫下一行字:願眾生平安,願燈火長明。窗外的雪紛紛揚揚,卻掩不住屋內那盞蓮花燈散發的柔和光芒。
喜歡破產後,我成了頂流明星請大家收藏:()破產後,我成了頂流明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