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背著經書與簡單行囊,沿著山路走了三日,終於抵達山外的清溪鎮。剛進鎮口,便見幾個孩童圍著一棵老槐樹哭鬨,走近才知是鎮上唯一的藥鋪關了門,孩童們的爹娘染了風寒,卻尋不到大夫。圓覺心頭一緊,想起靈隱山上學過的草藥知識,當即放下行囊,帶著孩童去鎮外的山坡采草藥。
他教孩子們辨認柴胡與薄荷,又叮囑哪些草藥有毒需避開。正午的日頭曬得人發暈,圓覺的僧衣被露水打濕又曬乾,卻始終耐心地幫孩子們把采好的草藥分類。等帶著滿滿一筐草藥回到鎮裡,他又挨家挨戶上門,教村民們煮藥的法子,直到看著村民們喝下溫熱的藥湯,才鬆了口氣。
鎮東的李阿婆腿疾犯了,常年臥床不起。圓覺每日清晨都會去幫阿婆打掃院子,還從行囊裡取出從靈隱山帶來的艾草,煮水後幫阿婆熱敷腿部。起初阿婆不肯麻煩他,圓覺卻笑著說:“修行本就是幫人解困,阿婆不必客氣。”半個月後,阿婆竟能拄著拐杖慢慢走路,她拉著圓覺的手,往他兜裡塞了塊親手做的米糕,眼裡滿是感激。
清溪鎮的學堂比靈隱山的更破舊,桌椅缺了腿,窗戶也沒糊紙。圓覺見狀,便號召鎮上的青壯年上山砍木頭修桌椅,又帶著孩子們一起糊窗戶。他還把《慈悲經》裡的故事講給孩子們聽,教他們要善待他人、敬畏自然。鎮上的人漸漸發現,往日裡調皮搗蛋的孩童,竟變得懂事起來,遇到老人會主動攙扶,看到垃圾會隨手撿起。
一日,鎮上突發山洪,上遊的木橋被衝垮,阻斷了村民去對岸種田的路。圓覺連夜召集村民商議,決定重新修橋。他帶頭跳進冰冷的河水裡打樁,村民們見了,也紛紛跟著下水幫忙。寒冬的河水刺骨,圓覺的嘴唇凍得發紫,卻始終咬著牙堅持。經過十幾天的努力,一座新的木橋終於建成,村民們給橋取名“慈悲橋”,以此紀念圓覺的付出。
這天清晨,圓覺正準備給孩子們上課,卻見一個熟悉的身影出現在鎮口——是阿禾。阿禾跑過來,興奮地說:“師父,靈隱山下的莊稼長得可好了,我是來告訴你這個好消息的!”圓覺笑著摸了摸阿禾的頭,指了指鎮上的學堂與木橋:“這裡也有好多值得開心的事。”
夕陽西下時,圓覺送阿禾到鎮口。阿禾望著他,認真地說:“師父,等我長大了,也要像你一樣,去幫助更多的人。”圓覺點點頭,看著阿禾的身影消失在山路儘頭,又轉身走向鎮裡。昏黃的暮色中,他的腳步依舊堅定,因為他知道,修行的路沒有儘頭,而每一次幫助他人,都是對“慈悲”最好的踐行。
剛到山腳下的阿禾,腳步微頓,略微回頭望了一眼身後的山,眸光中流露出來了一抹不舍的神色。
自己這一走,也不知道什麼
喜歡破產後,我成了頂流明星請大家收藏:()破產後,我成了頂流明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