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霧還未散儘,蕭朔和宋惜堯的車子就緩緩駛入苗寨。
吊腳樓在雲霧中若隱若現,青石板路上早起的阿婆背著竹簍走過,裙擺上的銀飾叮當作響。
宋惜堯搖下車窗深吸一口氣:“是熟悉的草木香!”
蕭朔笑著揉了揉她的發頂:“這次可得把行李箱塞滿繡布回去。”
他們是應寨老之邀重返苗寨的。
幾天前臨走時,幾個年輕姑娘追著車塞來繡品,說想把傳統手藝做出名堂。
蕭朔記得最清楚的,是紮著紅頭繩的阿依舉著手機急得直跺腳:“外麵都說我們的繡包老氣,可明明是一針一線熬出來的!”
剛放下行李,阿依就帶著七八個年輕人湧進吊腳樓。
男孩們靦腆地抱著繡繃,姑娘們把壓箱底的繡片全攤在桌上。
宋惜堯蹲在地上翻看,突然指著塊繡著並蒂蓮的帕子驚呼:“這個雙麵繡的針法絕了!”
阿依撓撓頭:“這是奶奶教的,可惜賣不出去......”
當晚火塘邊,蕭朔攤開筆記本:“我們先給產品分分類,日常用的繡包、圍巾,還有適合擺在家裡的裝飾畫。”
宋惜堯在一旁補充:“得讓紋樣更貼近年輕人審美,比如把傳統蝴蝶紋改成卡通版。”
阿依眼睛發亮,抓起炭筆就在地上畫草圖,結果太激動把炭灰蹭了滿臉。
第二天,整個寨子都熱鬨起來。
蕭朔帶著幾個小夥子搭建臨時攝影棚,用竹竿和白床單搭背景,宋惜堯則手把手教姑娘們擺造型。
阿依穿上新改良的刺繡連衣裙,卻因為太緊張總走同手同腳,逗得圍觀的孩子們笑作一團。
蕭朔舉著手機當攝影師,邊拍邊喊:“阿依看鏡頭!想象你在追寨頭那隻花蝴蝶!”
產品圖拍好後,蕭朔犯了難。
他舉著手機給宋惜堯看:“文案怎麼寫?"手工刺繡,品質保證"太老套了。”
宋惜堯咬著筆頭想了想,突然眼睛一亮:“就寫"每一針都藏著苗寨的月光"!”
阿依湊過來拍手叫好:“再加上我們的口頭禪"繡不好就不吃飯"!”
品牌名的討論更熱鬨。
有人提議叫“苗繡坊”,被阿依嫌棄太普通。
又有人說叫“銀線緣”,結果發現和外地店鋪重名。
最後還是宋惜堯靈機一動:“不如叫"繡語"?既代表刺繡是我們的語言,又諧音"相遇",就像我們和苗寨的緣分。”
大家圍著她轉圈圈,連寨老都笑著說要請她喝糯米酒。
樣品做出來那天,整個寨子像過年一樣。
阿依設計的帆布刺繡包最受歡迎,原本土氣的牡丹花被她改成q版形象,繡在米白色的帆布上格外清新。
蕭朔特意在包內側繡了行小字:“此包由阿依姑娘熬夜三天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