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大,收入也不穩定。
想要讓這個家真正地安穩下來,必須要有自己的根基。
而這個根基,就是土地。
他的目光,越過眼前空曠的雪地,投向了更遠的地方。
這座破廟,連帶著後麵的荒山,現在都已經是宋家的了。
雖然離青山村的中心地帶有那麼一小段距離,路也不好走。
他的腦子裡,已經有了一副清晰的藍圖。
首先,是路。
等開春雪化了,第一件事,就是要把從村裡到破廟的這條小路給修平整了。
不僅要平整,還要拓寬,至少要能走得下牛車。
隻有路通了,才能把各種各樣的建材運進來。
因為他的第二個計劃,就是蓋房子。
總不能讓一大家子,七八口人,再加上四嫂肚子裡即將出生的孩子,一直都擠在這破廟裡頭。
這裡再怎麼修葺,住久了不合適,也不方便。
他要蓋一所青磚大瓦房,要有很多很多的房間,讓每個嫂嫂和孩子都能有自己獨立的空間。
要有一個寬敞的院子,種上菜,養上雞鴨。
要有一個大大的堂屋,逢年過節,一家人能熱熱鬨鬨地坐在一起。
那才算是一個真正的家。
而蓋房子需要錢,修路需要人手,這一切的根本,還是在於土地的產出。
所以,第三個計劃,也是最核心的計劃,就是開荒。
開荒種地,對於這個時代的農戶來說,是刻在骨子裡的本能。
隻要家裡還有點剩餘的勞動力,每年都會去開墾一些新的荒地,為家裡增加一點微薄的收入。
但宋青山經過旁敲側擊地了解,發現這個世界的開荒技術,實在是太落後了。
按照村裡人的說法,頭一年開出來的荒地,地太生,根本種不了糧食。
隻能種一些豆子或者苜蓿之類的東西,算是養地。
同時,還要費儘力氣,從村裡的主水渠裡,想辦法開一條支流過來,把水引到新開的田裡。
就這麼折騰上兩年,經過灌溉和養護,這塊地才能勉強算是能種莊稼的薄田。
想要把它變成高產一些的水田,還得再精耕細作,養上至少三年。
五年!
整整五年時間,才能把一塊荒地變成一塊好田。
這效率,在宋青山看來,簡直低得令人發指。
他很快就想明白了其中的關鍵。
這些人,根本不懂得如何去製造高效的肥料。
他們所謂的養地,無非就是靠著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固氮,或者把作物秸稈大豆之類的東西燒成灰當草木灰用。
這點肥力,對於貧瘠的荒地來說,簡直是杯水車薪。
而宋青山,卻知道一個能讓效率提升幾十倍的秘密。
他想起了之前幾次進山打獵時的發現。
在深山裡,有些地勢低窪的地方,因為溪流的走向很容易因為山洪或塌方而改變。
每年雨水豐沛的季節,那些凹陷處就會形成一個個臨時的水潭。
甚至會有不少魚蝦順著水流被衝進去,在裡麵繁衍生息。
可等到旱季來臨,山裡缺水,那些水潭又會慢慢乾涸下去。
久而久之,那些沒能逃走的魚蝦,連同水潭裡的水草落葉,一層又一層地堆積、腐爛、發酵,在潭底形成了一層厚厚的黑色淤泥。
彆人看到那黑乎乎、散發著腥臭味的淤泥,隻會嫌惡地繞開走。
可在宋青山眼裡,那哪裡是淤泥!
那分明就是最頂級的天然有機肥!是富含氮、磷、鉀的黑色黃金!
他早就悄悄地記下了好幾處這種乾涸水潭的位置。
隻要等開春,他帶人把荒地開墾出來,再去山裡,偷偷地把那些積攢了不知道多少年的黑金給挖出來,均勻地混進新土裡。
宋青山敢保證,根本用不著兩年,甚至連一年都不用!
隻需要一個春天,他就能把那些貧瘠的荒地,直接變成能插秧種稻的上好水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