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鐘後,小唐再次發來消息:“監測到韓方公關團隊開始聯係國內頭部娛樂號,疑似準備投放軟文洗白,關鍵詞包括‘溝通誤會’‘藝術自由’‘顧晚舟耍大牌’。”
陸硯之笑了。
來了。
對方果然要反撲,而且手段老套——先淡化矛盾,再倒打一耙。
這種套路他見多了。當年母親被網暴時,那些黑稿也是這麼寫的:“當事人情緒激動”“公眾人物應有容忍度”“不過是玩笑話”。
現在換了個劇本,還是同一群人,在乾同一件事。
他不再遲疑,指尖落下,按下“確認發送”。
文章如箭離弦,瞬間飛向各大平台。
公眾號、知乎、豆瓣、B站專欄,連帶著韓語版直發Naver博客和DCInside論壇。配套的短視頻腳本也同步推給幾個敢說話的自媒體,標題都給他想好了:《他們說我們該聽話》《你以為這是合作?其實是服從訓練》《顧晚舟沒說的那部分真相》。
做完這一切,他端起咖啡杯,喝了一口,苦得直皺眉。
但眼睛亮著。
他知道,這一波不會再是簡單的熱搜大戰了。這是用學術邏輯包裝大眾憤怒,用文化傳播理論打一場輿論殲滅戰。
不是吵架,是審判。
而他和顧晚舟,一個在書房執筆,一個在保姆車裡裝睡,配合得天衣無縫。
幾分鐘後,陳墨發來消息:“你這哪是寫文章,簡直是編教材。我都想拿去當課件了。”
陸硯之回了個“嗯”。
然後補充一句:“下次講座標題就叫《如何用一篇長文搞垮一家韓娛公司》。”
陳墨秒回:“講義我都準備好了,就差個被告席。”
兩人聊完,陸硯之切回後台,刷新數據監控頁麵。
中文平台這邊,#中國演員就該聽話#已經衝進熱搜前三,且上升曲線陡得嚇人。微博評論區清一色“誰給他們的臉”,抖音相關剪輯視頻播放量破千萬。
更關鍵的是,韓網也開始有反應了。
幾個小型論壇出現討論帖,標題寫著“中方真的會這麼解讀嗎?”“是不是我們太強勢了?”甚至還有從業者發帖問:“以後合拍項目會不會更難推進?”
陸硯之看著這些,輕輕點了根筆。
他知道,真正的裂痕,從來不是罵出來的,是讓人自己意識到——原來我們一直走在錯誤的路上。
他正準備起草第二輪回應策略,手機又震了。
是顧晚舟。
沒有文字。
是一張照片。
畫麵裡她躺在保姆車後排,頭發亂糟糟的,手裡捏著半包新拆的薯片,另一隻手舉著手機自拍,背景是車窗透進來的晨光。
配文隻有三個字:
“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