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跨界”培養模式的實施,使得員工們能夠在不同領域獲得全麵的指導和培訓。通過與行政導師的交流,他們熟悉了各項政策和流程,提高了行政管理能力;而與學術導師的合作,則讓他們在專業知識和技能方麵得到了更深入的提升。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這種培養模式取得了顯著的成效。許多員工在工作中逐漸展現出多方麵的才能,成為既精通財務報銷又熟悉實驗設計的多麵手。他們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各種實際問題,為科研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有一次,材料學院的張教授在與科研管理人員交流時,驚訝地發現對方竟然對“溶膠凝膠法製備工藝”的關鍵參數了如指掌。張教授不禁感歎道:“程處長帶出來的兵,真是專業啊!”這句話不僅是對這位員工的高度評價,也是對“雙導師”培養機製的充分肯定。
服務下沉:打通科研服務最後一公裡
“科研管理絕對不是簡單地坐在辦公室裡蓋章簽字那麼輕鬆,而是需要真正地深入到實驗室中去,去親身體驗、去觀察、去發現問題所在。”這句話就像是程處長的口頭禪一樣,常常被他掛在嘴邊。
自從程處長上任以來,他所推行的“上門服務”製度,猶如一陣春風,徹底地改變了科研處原本的工作作風。每一個季度,程處長都會親自帶領著科室的負責人,分頭前往各個學院進行走訪。他們不僅會與老師們麵對麵地交流,還會專門召開座談會,認真傾聽老師們的意見和建議。
在這些走訪和座談會中,程處長總是會準備一個厚厚的筆記本,上麵密密麻麻地記錄著各種問題。這些問題都是老師們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比如“儀器共享平台預約過於繁瑣”“縱向項目申報材料需要重複提交”等等。每一個問題都被詳細地記錄下來,以便後續能夠有針對性地進行解決。
化學學院的李教授至今難忘程處長帶隊上門服務的場景。當時他正為一個國家級項目的中期檢查發愁,因為部分實驗數據不符合規範要求。程處長聽完情況後,當即聯係了自己在中科院的老朋友,一位數據分析專家,通過視頻會議為李教授的團隊提供指導。更讓人感動的是,一周後科研處專門組織了“科研數據規範管理”培訓班,邀請那位專家來校授課。“以前是我們追著職能部門跑,現在是職能部門主動送服務上門。”李教授在培訓班上的這番話,道出了許多老師的心聲。
為了進一步提升服務質量和效率,程處長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在處裡全麵推行“首問負責製”和“限時辦結製”這兩項重要製度。
所謂“首問負責製”,就是無論老師前來辦事時首先接觸到的是哪個科室的工作人員,該工作人員都必須對老師的問題負責到底,不能推諉扯皮或敷衍了事。而“限時辦結製”則要求對於常規的審批事項,必須在三個工作日內完成處理,如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時間,必須詳細說明原因並明確最終的辦結時限。
為了確保這兩項製度能夠得到有效執行,程處長還特意在辦公樓大廳顯著位置設置了意見箱和公示欄。每周,他都會將各科室的辦結率以及老師們對各科室服務的滿意度評分進行公開公示,讓大家一目了然。
然而,這兩項製度剛開始推行時,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一些科室負責人對此感到有些不適應,覺得這些規定束縛了他們的工作,增加了不少壓力。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當他們看到老師們的滿意度從原來的65%一路飆升至95%時,他們終於明白了程處長的良苦用心。
如今,“首問負責製”和“限時辦結製”已經在處裡深入人心,成為了大家工作的基本準則。老師們也對處裡的服務質量和效率給予了高度評價,這無疑是對程處長工作的最大肯定。
材料學院的青年教師小王體會最深。他申報青年基金項目時,初稿被評審專家指出存在多處不足。正當他一籌莫展時,科研處基礎辦的劉科長主動找上門來,帶著他逐字逐句修改申報書,從文獻綜述的邏輯結構到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分析,甚至連參考文獻的格式都,逐一核對。“劉科長比我自己還認真,光修改意見就寫了三頁紙。”最終小王的項目成功獲批,這也是該學院當年唯一中標的青年基金項目。在項目結題時,小王特意在致謝部分加上了“感謝科研處劉科長的悉心指導”,這個小小的舉動讓整個科研處都感到溫暖。
鐵血團隊:酒桌上的攻堅戰與成長路
在程處長所領導的團隊中,有這樣一句廣為流傳的話語:“能喝得了烈酒,才能啃得下硬骨頭。”這句話雖然聽起來有些戲謔,但卻如實地反映了科研處在開拓資源方麵所經曆的種種艱難險阻。
作為學校科研領域中“引進來、走出去”的先鋒隊,他們肩負著重要的使命。不僅需要為校內的科研工作提供優質的服務,確保各項科研項目的順利推進,還要積極主動地出擊,與外部的各種資源進行對接和合作。
然而,在這個過程中,酒桌常常成為了一個特殊的“戰場”。無論是與企業洽談合作,還是與其他科研機構交流溝通,酒桌上的應酬似乎都難以避免。在這個特殊的“戰場”上,團隊成員們需要展現出自己的酒量和酒品,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為資源的引進和合作創造有利條件。
最驚險的一次經曆發生在與山東一大型企業洽談聯合實驗室建設的時候。對方的董事長可是出了名的“酒中豪傑”,一見麵就毫不客氣地擺出了“先喝酒再談事”的架勢。
程處長當時才剛剛做完膽囊手術沒多久,身體還處於恢複期,醫生可是千叮嚀萬囑咐,絕對不能飲酒啊!然而,當他看到隨行的年輕同事們一個個麵露難色、緊張萬分的時候,他毅然決然地端起了酒杯,斬釘截鐵地說道:“隻要能把實驗室建起來,這杯酒,我喝!”
說罷,他仰頭一飲而儘。那天晚上,他喝得酩酊大醉,最後還是被同事們七手八腳地抬回了酒店。大家都擔心他的身體會不會吃不消,可第二天一大早,當他準時出現在談判桌前時,所有人都被他的毅力和決心所震撼。
對方的董事長更是深受感動,他當即拍板決定簽訂合**議。這個總投資高達一千萬元的聯合實驗室,就這樣順利地達成了合作意向。而這個實驗室,後來也成為了學校成果轉化的重要平台,為學校的科研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這樣的故事在程處長任內並不少見。張副處長有次陪他去河北拜訪企業,為了爭取一個產學研合作項目,連續應酬三天,最後因急性胃炎被送進醫院洗胃。躺在病床上,張處還不忘給處裡打電話,囑咐同事們跟進項目細節。程處長去醫院看望他時,什麼安慰話都沒說,隻是默默地在病床邊削了個蘋果,這個平時在酒桌上從不退縮的硬漢,此刻眼眶卻有些濕潤。“我們不是為了喝酒而喝酒,是為了學校的發展,為了給老師們爭取更多資源。”程處長在全處大會上多次強調,“但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從今天起,處裡設立健康基金,每年給大家體檢,誰身體不舒服必須立刻休息。”
正是這種“拚命三郎”的精神,讓科研處在短短八年內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科研經費從每年不足二千萬增長到突破億元大關,縱向項目數量年均增長30%以上,獲得國家級獎項的數量更是之前的五倍。隨著實力的增強,科研處也迎來了機構升級,正式更名為科技處,領導職數從1正2副增加到3正6副,科長職數從6名擴展到12名。更令人振奮的是,先後有八位員工從中級職稱晉升為副高或正高,十多人走上處級領導崗位,成為學校各個部門的骨乾力量。
2023在科技處新辦公樓啟用儀式上,程處長特意邀請了所有曾在科研處工作過的同事回來相聚。看著牆上那幅標注著每個人成長軌跡的“人才樹”圖譜,他感慨萬千:“我最驕傲的不是爭取到多少經費、建了多少平台,而是培養出了你們這支能打硬仗的隊伍。”人群中,有人提起他當年說過的話:“跟著我乾,保證你們有奔頭、有成長。”如今這句話已然成真。
夕陽透過玻璃幕牆灑進大廳,在地麵上投下溫暖的光斑。程處長撫摸著牆上刻有全體員工姓名的紀念銘牌,這些名字背後,是八年風雨兼程的奮鬥故事,是無數個在辦公室和酒桌上度過的夜晚,更是一所大學科研實力崛起的縮影。正如他常說的:“霸氣不是霸道,強悍不是蠻乾,真正的強者,是能帶著團隊一起成長,能為學校發展留下點實實在在的東西。”這句話,或許正是對“霸氣的領導強悍的兵”最好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