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的冬天異常寒冷,尤其是在那個清晨,寒風凜冽,仿佛能穿透人的骨髓。程處長就是在這樣的天氣裡,穿著一件沾滿玻璃纖維痕跡的皮夾克,第一次踏進了科研處與國資處、人事處合署辦公的辦公樓。這座4層樓辦公樓顯得有些破舊,位置也偏僻,走廊裡的牆壁斑駁不堪,甚至還在不斷地往下掉灰。程處長站在走廊裡,稍稍駐足,他的目光被這些斑駁的牆壁吸引住了。
這位剛滿51歲的教授,雖然年紀不小了,但他的精神頭卻十足。他從隨身攜帶的公文包裡掏出一把遊標卡尺,這是他多年來在玻璃行業摸爬滾打養成的習慣。他熟練地用遊標卡尺測量著暖氣片的鏽蝕厚度,仿佛這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測量,而是在探索一個未知的領域。
就在這一刻,誰也沒有意識到,這個看似平凡的舉動,其實正預示著一場即將到來的變革風暴。而這位嗓門洪亮、走路帶風的男人,將會在未來的八年裡,給這個全校最不起眼的行政部門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當時的人們絕對想不到,在程處長的帶領下,會逐漸崛起,最終擁有了一座獨立的玻璃幕牆辦公樓,成為了學校裡的科技處。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他還培養出了一批能征善戰的科研管理骨乾,這些人在各自的領域裡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臨危受命:科研處的“強心劑”
程處長的傳奇故事,早在他踏入職場之前就已經開始譜寫。他在國內特種玻璃領域的卓越成就,使他成為了當之無愧的頂尖專家。
他主持研發的低輻射鍍膜玻璃配方,成功地打破了國外長期以來的技術壟斷,為國內玻璃行業帶來了巨大的突破。這一成就不僅彰顯了他在專業領域的深厚造詣,更為國家節省了大量的外彙支出。
在河北沙河的一大型玻璃企業擔任技術總監期間,程處長展現出了非凡的領導才能和創新精神。麵對一條瀕臨淘汰的浮法生產線,他沒有絲毫退縮,而是憑借著自己豐富的經驗和卓越的技術,僅用了短短十八個月的時間,就將其打造成了一個年產超五億元的高端電子玻璃基地。
這段在車間裡摸爬滾打的經曆,不僅讓程處長積累了寶貴的實戰經驗,更使他在資源整合方麵獨具慧眼。與那些純粹的學者相比,他更懂得如何將各種資源有效地結合起來,發揮出最大的效益;而與傳統的行政乾部相比,他對科研規律的理解更為透徹,能夠更好地把握科研項目的發展方向。
正是因為這些獨特的優勢,當校長親自登門拜訪,懇請他出山時,程處長提出了一個看似簡單卻又至關重要的條件:“科研處的人既要懂政策,更要懂技術,得能跟教授們在實驗室裡聊到一塊兒去。”這個條件充分體現了他對科研工作的深刻理解和對團隊協作的高度重視。
上任第一天,程處長就帶著辦公室主任逐間檢查辦公環境。在看到檔案室還在用老式鐵櫃存放項目資料時,他當即掏出手機撥通校資產處處長的電話:“老王,明天把你們倉庫裡那批閒置的智能密集架調過來,科研檔案是學校的財富,不能這麼糟踐。”一周後,當嶄新的智能檔案係統調試完成時,老員工們發現這位新處長不僅帶來了設備,更帶來了截然不同的工作節奏,每周一早晨八點半的晨會雷打不動,每個人都要彙報當天的重點工作,他總能從看似常規的彙報中敏銳捕捉到問題本質。
最令人驚歎的是他爭取新辦公樓的過程。當時學校正在規劃新校區,各部門都在為辦公場地爭得不可開交。程處長沒有去校領導辦公室軟磨硬泡,而是帶著一份精心製作的PPT參加了校長辦公會。PPT裡沒有華麗的辭藻,隻有兩組對比數據:科研處近三年的項目增長率與現有辦公麵積的嚴重不匹配,以及國內同類高校科研管理部門的人均辦公標準。更關鍵的是,他附上了與某玻璃企業的初步合作意向,對方願意捐贈全套節能玻璃幕牆作為教學樓建設支持,條件是與學校共建聯合實驗室。“這不是簡單的辦公樓,是學校科研實力的展示窗口。”他在會上的這句話,最終讓校領導拍板將新校區最核心的一棟小樓劃撥給了科研處進行改造,使科研處成為學校唯一有一棟辦公樓的職能處。
辦公樓啟用那天,程處長特意請來了幾位退休的老科研處員工。當看到寬敞明亮的開放式辦公區、配備先進投影設備的會議室,以及專門為老師準備的自助茶水區時,一位老處長感慨道:“以前老師來辦事都繞著走,現在這環境,他們肯定願意常來。”程處長接過話茬:“環境是基礎,關鍵是讓老師們來了能辦成事、辦好事。”這句話後來成了科研處的服務宗旨。
製度革新:激活團隊的一池春水
程處長心裡非常清楚,硬件條件的改善僅僅是一個開端而已,如果想要讓科研處真正強大起來,那麼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製度體係是必不可少的。於是,在他上任之後,便毫不猶豫地放了一把火,這把火直接燒向了科研管理人員的考核評價機製。
“我們不能僅僅關注誰在辦公室裡坐班的時間更長,更重要的是要看誰能夠切實地幫助老師們解決實際問題!”在一次全處大會上,程處長的話語如同洪鐘一般,擲地有聲地宣布了這項新規定。
為了更好地推動這項改革,程處長還積極借鑒了廣東工業大學“團隊分類培育體係”的成功經驗。他將科研處的工作人員進行了細致的分類,分彆設立了項目管理、成果轉化、話題、平台建設等多個專業小組。並且明確要求每一個人都必須在自己所屬的領域裡深耕細作,努力成為既精通管理又熟悉專業知識的複合型人才。
我永遠也不會忘記,自己當年從中級職稱破格晉升副高的那段驚心動魄的曆程。一般來說,行政人員想要評上職稱,那可是比登天還難啊!然而,程處長卻親自指導我整理多年的項目管理案例,將那些原本零散的工作筆記,係統地梳理成了一本厚厚的《高校科研項目全流程管理規範》。不僅如此,他還極力推薦我去參加全國及省裡的科研管理工作學術年會,讓我有機會在更廣闊的平台上展示自己的成果。
在職稱評審會上,當有評委對行政人員的科研能力提出質疑時,程處長作為評審委員會的成員,毫不猶豫地站出來為我辯護。他當場展示了我起草製定的《科研經費“包乾製”實施細則》,這可是一套後來在很多高校都得到廣泛推廣的製度創新方案啊!看到這份詳細而又實用的細則,所有評委都不禁眼前一亮,對我的工作能力和創新精神給予了高度評價。
“行政工作可不是簡單的上傳下達,隻要用心去做,同樣可以創造出重要的製度創新。”程處長在評審會上的這句話,如同一道閃電劃破夜空,不僅讓我成功地晉升為副高職稱,更徹底改變了大家對科研管理工作的認知。從那以後,人們開始認識到,行政工作並非隻是瑣碎的事務處理,而是可以通過創新和努力,為整個科研領域帶來積極的變革和推動。
為了讓團隊成員開闊眼界,程處長經過深思熟慮後,毅然決然地決定設立一項名為“科研管理能力提升專項資金”的計劃。這個計劃的目的是為了鼓勵團隊成員積極參與國內外高水平學術會議,提升他們的科研管理能力。
每年,程處長都會選派幾名骨乾成員參加這些學術會議。這些成員不僅能夠接觸到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管理理念,還能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進行交流和合作。此外,為了激勵大家積極發表科研管理類論文,程處長還承諾所有相關費用都將由處裡全額報銷。
然而,這個計劃在剛開始推行時,並沒有得到所有人的支持。有些人擔心這會讓團隊成員分心,影響到他們的本職工作,甚至被認為是“不務正業”。但程處長堅信這個計劃的重要性,他不斷地向大家解釋和說明,希望大家能夠理解和支持。
直到年輕的王老師從泰國的學術會議帶回了一份“科研團隊國際化評估指標體係”的報告,並據此對學校的海外合作項目申報流程進行了優化,質疑聲才徹底消失。這份報告不僅讓學校的海外合作項目更加規範和高效,也證明了參加學術會議和發表論文對於提升科研管理能力的重要性。
在接下來的三年內,科研處工作人員發表的管理類論文數量翻了三番,其中兩篇論文更是獲得了全國高校科研管理優秀論文獎。這些成果不僅提升了科研處的整體水平,也為學校的科研工作帶來了積極的影響。
在程處長的大力推動下,科研處積極探索創新,成功建立起一套彆具特色的“雙導師”培養機製。這一機製要求每位新入職的員工,不僅要跟隨行政導師深入學習政策流程,還要與專業學院的教授進行對接,由教授擔任其學術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