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江城科技大學,香樟樹影斑駁地灑在科發院大樓前。45歲的機械工程學院副教授李建軍攥著剛打印好的《項目結題報告》,腳步有些急促,他牽頭的“智能液壓控製係統研發”項目剛走完結題流程,可心裡卻懸著兩塊石頭:一是項目產出的技術還沒申請專利,二是去年就聽說的“評教授需兩項核心成果”的新政策,自己至今還差關鍵籌碼。
“李老師,你這項目要是不抓緊報專利,可就虧大了!”科發院專利成果管理科的王芳老師剛放下電話,抬頭就看見站在門口的李建軍,連忙起身遞過一杯水。這位在科發院乾了12年的“老法師”,手裡攥著全校近十年的專利申報數據,“去年機械學院評教授的3個人裡,有2個是靠3項以上授權專利+1項省科技獎才過的,你這項目技術指標這麼好,可彆在‘硬指標’上栽跟頭。”
李建軍皺著眉頭,手指摩挲著報告的封皮,心中充滿了無奈和焦慮。他深深地歎了口氣,說道:“我其實也很想申報專利,但是這個流程實在是太複雜了,我都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下手。而且團隊裡的研究生小張還指望著這個項目成果能夠保研呢,如果發明人排序出了問題,耽誤了孩子的前途,那可怎麼辦啊?”
王芳微笑著看著李建軍,似乎對他的擔憂早有預料。她輕輕地將一疊厚厚的《專利申報指南》推到了李建軍的麵前,說道:“你所遇到的這些問題啊,恰好是我們大學科技管理中最核心的部分呢。專利和獎勵就像是科研成果的兩條腿,缺少了任何一條,都難以走得長遠。今天呢,我就來跟你詳細地講講,從專利申報到獎勵申報,再到這兩件事情如何相互協助,保證讓你聽得明明白白。”
一、專利申報:科研成果的“保護傘”與“硬通貨”
“首先呢,咱們來談談專利申報這個事兒。你可千萬彆小瞧它,覺得這隻是‘結題後的附加題’哦!實際上,它可是貫穿整個項目周期的‘必答題’呢!”王芳一邊說著,一邊翻開了專利申報指南,然後用手指著扉頁上那醒目的紅色印章,繼續說道,“你看,咱們學校去年出台的《教師職稱評審量化標準》裡可是寫得清清楚楚的哦:如果想要從副教授晉升為教授,至少需要有1項發明專利(而且得是第一發明人哦),或者是3項實用新型專利(同樣也得是第一發明人)。不僅如此呢,如果專利的轉化率能夠超過30%,那還能額外加分呢!這可都是實實在在的好處啊!”
王芳稍微停頓了一下,接著又說:“而且呀,在項目立項的時候,評審專家們第一眼關注的就是‘預期專利產出’。要是到了結題的時候,‘實際專利數’沒有達到標準,那這個項目可就算是‘基本合格’啦,這可會影響到下次申報的資格哦!所以說,專利申報可不是一件可有可無的事情,大家一定要重視起來呀!”
李建軍突然想起2021年的教訓:當時他搞的“小型農機節能裝置”項目,明明技術比同行先進,可因為沒及時報專利,結題時隻拿了“合格”,次年申報省重點項目直接被刷,評審意見裡寫著“成果保護不足,缺乏市場競爭力證明”。
“那我這項目現在報專利還來得及嗎?”李建軍往前湊了湊。
“來得及,但得按流程來。”王芳打開電腦裡的“專利申報流程圖”,“第一步先做‘查新’,你去圖書館的查新中心,讓他們查國內外有沒有類似的技術已經申請專利了,去年材料學院的張老師,就是因為沒查新,報了個和日本企業2018年專利重複的技術,白浪費半年時間。”
她稍稍停頓了一下,然後像是想起了什麼重要的事情一般,迅速拿起桌上的筆,在麵前的紙張上龍飛鳳舞地畫起了一個流程圖。
“你看啊,”她指著紙上的流程圖,詳細地解釋道,“首先,在查新通過之後,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撰寫‘專利申請書’。這其中有一個非常關鍵的部分,那就是‘權利要求書’,一定要寫好哦!”
她稍稍加重了語氣,接著說道:“就像去年你們學院的趙老師,他在寫權利要求書的時候,把範圍寫得太窄了,隻保護了‘用不鏽鋼材質的閥芯’這一種情況。結果呢,人家企業很聰明啊,稍微改動一下,換成了銅材質的閥芯,這樣一來,就完全不算是侵權啦!”
說到這裡,她無奈地搖了搖頭,“後來趙老師發現問題後,趕緊去找專利代理機構修改,這一改,可就花了整整三個月的時間呢!所以啊,我建議你直接找咱們學校合作的‘經緯專利事務所’,他們對高校的技術比較熟悉,肯定能幫你把保護範圍擴大到‘所有金屬材質的閥芯’,這樣就萬無一失啦!而且啊,他們還能幫你答複知識產權局的‘審查意見’,省得你自己費心。”
說到“發明人排序”,李建軍的眉頭緊緊地皺了起來,他不禁喃喃自語道:“我這項目裡,小張可是做了大部分的實驗數據啊,而且還有兩個青年教師也參與了方案設計,這排序到底該怎麼定呢?”
一旁的王芳見狀,連忙解釋道:“李老師,你彆太糾結了。這第一發明人可是非常重要的,它可是評職稱、報獎勵的‘硬憑證’呢。”
李建軍點了點頭,表示自己明白。
王芳接著說:“根據《專利法》和學校的規定,第一發明人必須是對技術貢獻最大的人。你作為項目負責人,主導了整個項目的設計,所以毫無疑問,你肯定是第一發明人啦。”
聽到這裡,李建軍的眉頭稍微舒展了一些。
王芳繼續說道:“至於小張嘛,他做了實驗驗證工作,這個貢獻也不小,可以當第二發明人。這對他保研來說已經足夠了,你知道嗎?去年保研的學生裡,如果有第二發明人專利的話,在麵試的時候可是直接加了5分呢!”
李建軍露出了驚訝的表情,他沒想到第二發明人的專利竟然能有這麼大的作用。
王芳笑了笑,說:“所以啊,小張當第二發明人,對他來說是個很不錯的結果。至於那兩個青年教師,他們可以排在第三和第四。這樣一來,以後他們評講師的時候,有個參與專利也能加分呢。”
她還特意提醒:“等專利授權後,要是能轉讓出去,所有發明人都有分紅權。去年自動化學院的一個專利,轉讓給本地的華科智能公司,拿了50萬轉讓費,第一發明人分了20萬,第二到第四發明人各分了5萬,這不僅是錢,更是‘成果轉化能力’的證明,評職稱時比單純的論文管用多了。”
李建軍聽得頻頻點頭,當即就給小張打了電話:“你明天跟我去查新中心,咱們這專利得抓緊報,對你保研、我評職稱都好!”電話那頭,小張的聲音透著興奮:“謝謝李老師!我之前還擔心保研沒競爭力,有了這專利,我心裡就有底了!”
接下來的一個月,李建軍的團隊忙得腳不沾地:查新中心出具了“未見相同或相似專利”的報告,專利事務所幫他們修改了3版權利要求書,王芳還協調學校財務,先墊付了3800元的專利申請費(學校規定,授權專利的申請費能報銷80%)。10月底,他們的“智能液壓控製係統”終於提交了發明專利申請,國家知識產權局發來了《受理通知書》。
“這下第一步算走完了。”王芳拿著通知書,對李建軍說,“但你彆以為這就結束了,明年項目結題滿1年,咱們還得報科技獎勵,到時候這專利可就是‘敲門磚’。”
二、科技獎勵:科研成果的“試金石”與“晉升梯”
時間轉眼到了次年11月,李建軍剛上完課,就收到了王芳的微信:“李老師,你去年結題的項目該報省科技獎了,材料我都幫你整理得差不多了,明天來科技處一趟。”
“科技獎勵還得專門報?我還以為專利授權了就夠了呢。”李建軍趕到科技處時,王芳正對著一摞申報材料忙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