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高校科技管理體製上的新突破_大學哪些事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大學哪些事 > 第20章:高校科技管理體製上的新突破

第20章:高校科技管理體製上的新突破(2 / 2)

地方政府也同步跟進:2014年,江蘇、廣東、山東等省份先後成立“國家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區域分中心”,並與高校共建“技術轉移示範機構”;上海、北京等地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為高校轉化項目提供資金支持。這些地方配套機構的成立,為高校轉化中心提供了“外部合作夥伴”——高校轉化中心不再是“孤軍奮戰”,而是可以依托地方轉化中心對接企業資源,依托引導基金解決技術熟化資金難題,政策的“合力效應”開始顯現。

(二)市場拉力:橫向經費增長與政產學研需求的雙重驅動

2015年前後,高校橫向科研經費的“爆發式增長”,成為推動轉化中心成立的最直接市場拉力。數據顯示,20102014年,全國高校橫向經費從456億元增長到987億元,年均增長21.3%,遠超總項目經費12.5%的增速。橫向經費的增長,意味著企業對高校技術的需求已從“零星合作”轉向“規模化合作”,傳統的“教授個人對接”模式已無法滿足。

我校2013年的橫向合作數據極具代表性:全年簽訂校企合**議327項,涉及機械、電子、材料等10個學科,合作企業涵蓋國企、民企、外資企業等多種類型。其中,有23項協議因“技術指標與生產需求不匹配”中途終止,18項因“後續技術支持不到位”引發糾紛。科發院原項目管理處工作人員坦言:“我們當時每人要負責90多個項目,既要管經費撥付,又要管合同審核,根本沒時間跟蹤項目進展,企業有問題找不到人,教授有困難沒人協調,合作自然容易出問題。”

除了校企合作,“政產學研金服用”的一體化需求也在2015年快速升溫。地方政府為推動區域經濟轉型,迫切需要高校在當地建立研究院、轉化分中心,帶動產業升級;金融機構希望通過投資高校轉化項目獲得收益;科技服務機構需要高校技術資源拓展業務。這種多主體、多需求的局麵,要求高校有專門機構統籌協調,比如,地方政府要求與高校共建研究院,需要對接土地、政策、資金等資源,這不是科發院的管理職能所能覆蓋的,必須由轉化中心這樣的專門機構負責。

(三)高校內生動力:破解“科研與轉化兩張皮”的自我革命

2015年前後,高校自身已深刻認識到“科研與轉化兩張皮”的危害:一方麵,大量科研項目“為科研而科研”,與市場需求脫節,導致成果無法轉化;另一方麵,企業急需的技術,高校因缺乏針對性研發而無法提供,形成“科研無用、需求無應”的尷尬局麵。

這種局麵直接影響了高校的核心競爭力。我校在“211”高校2014年的學科評估中,“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因“成果轉化貢獻不足”,排名較上一輪下降2位,這些現實壓力,讓高校管理層意識到:不解決成果轉化問題,就無法實現“內涵式發展”。

更重要的是,科研人員的需求也在變化。2014年,“80後”教授已成為高校科研的中堅力量,他們不再滿足於“發表論文、獲得職稱”,而是更希望“自己的技術能真正用在生產中”。某高校年輕教授的話頗具代表性:“我研發的‘環保型塗料技術’,如果能在企業落地,每年能減少10萬噸VOC排放,這種成就感比發表10篇SCI論文還強。”但在科發院時代,科研人員要自己找企業、談合作、辦手續,耗時耗力,很多人最終選擇“放棄轉化”。成立轉化中心,相當於為科研人員配備了“專業經紀人”,讓他們能專注於技術研發,這是高校滿足科研人員需求的必然選擇。

四、人員分流與擴充的深層考量:從“管理型團隊”到“轉化型團隊”的能力重構

機構改革的核心是“人”,科技合作與成果轉化中心的成立,不僅是機構的拆分,更是人員隊伍的“重構”。2014年前後,高校在人員分流與擴充過程中,始終圍繞“打造專業化轉化團隊”的目標,既考慮“曆史傳承”,又兼顧“能力補位”,最終形成了“核心團隊留任、專業人才補充、跨界人才引進”的人員配置邏輯。

(一)原成果與推廣處人員的分流:保留“技術基因”,釋放轉化活力

原科發院下屬的成果與推廣處,是轉化中心的“核心班底”。2014年前後,這類科室通常有35人,大多具有“科研背景+管理經驗”的雙重特質,他們既懂高校科研流程,又了解基本的成果推廣方法,是轉化中心不可或缺的“種子力量”。

分流過程中,高校主要考慮三個因素:一是“意願優先”,優先選擇對成果轉化有熱情、有經驗的人員。某高校在分流時,通過“個人申報+科室推薦+院級考核”的方式,從原成果與推廣處8人中選出7人進入轉化中心,其中1人因“更擅長行政管理”留在科發院,這種“人崗匹配”的選擇,避免了“強行分流”導致的積極性不足問題。二是“職能銜接”,原成果與推廣處的核心工作(如成果登記、專利申請、合作初步對接)全部移交轉化中心,確保工作不脫節。我校原成果與推廣處主任擔任轉化中心副主任,負責統籌原有業務,實現了“平穩過渡”。三是“能力提升”,對分流人員進行針對性培訓,比如派往國家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學習“技術轉移流程”,到地方技術交易所學習“專利運營技巧”,幫助他們從“兼職轉化”轉向“專職轉化”。

原分流人員的價值,在轉化中心成立初期尤為明顯。某高校轉化中心成立後的第一個月,原成果與推廣處的工作人員就梳理出全校“有轉化潛力的專利”120項,其中30項是之前因“沒人跟進”被遺忘的成果。他們還利用熟悉院係的優勢,快速對接了15位有轉化意願的教授,為轉化中心打開了工作局麵。正如某轉化中心主任所說:“這些人是‘橋梁’,一邊連著高校科研,一邊連著市場需求,沒有他們,轉化中心就成了‘空中樓閣’。”

(二)內部人員擴充:從“管理崗”到“轉化崗”的跨部門選拔

僅靠原成果與推廣處的人員,無法滿足轉化中心6個科室的需求。2015年前後,高校普遍從校內其他部門選拔人員,擴充轉化團隊,選拔的核心標準是“能力互補”,彌補原團隊在“市場對接、知識產權、項目管理”等方麵的短板。我作為科發院老科長,也在科技轉化中心成立1年後,申請從科發院調到了科技合作與成果轉化中心****辦公室,實現了從以前的縱向管理再到橫向開發的轉身。

選拔主要集中在三個方向:一是從教務處、研究生院選拔“懂學科、懂人才”的人員,充實到“校企合作科”“****科”。這些人員熟悉高校學科布局與人才優勢,能快速匹配企業的技術需求。二是從財務處、審計處選拔“懂經費、懂政策”的人員,充實到“綜合辦”“項目辦”。轉化中心涉及大量橫向經費管理、轉化收益分配工作,需要熟悉財務政策的人員把控風險。三是從圖書館、檔案館選拔“懂信息、懂檢索”的人員,充實到“知識產權科”。這些人員擅長文獻檢索與信息分析,能幫助科研人員評估專利價值、規避侵權風險。

內部選拔的優勢在於“熟悉高校環境”,人員能快速上手工作。但也存在不足:大多缺乏市場經驗,對企業運作模式不了解。因此,高校通常會安排內部選拔人員到企業“掛職鍛煉”我校2015年就選拔5名轉化中心人員到當地龍頭企業技術部去掛職半年,回來後他們製定的“校企合作流程”,更貼合企業需求,合**議履約率從60%提升到85%。

(三)外部人員引進:從“高校圈”到“市場圈”的人才突破

要打造真正的“專業化轉化團隊”,僅靠內部人員遠遠不夠。2014年前後,高校開始打破“隻招教學科研人員”的傳統,從企業、政府、中介機構引進具有“市場背景”的外部人才,這是轉化中心人員配置的“革命性突破”。

外部引進主要聚焦四個領域:一是“企業技術管理人才”,充實到“校企合作科”“成果轉化科”。這類人才熟悉企業技術需求與生產流程,能精準對接高校技術。二是“知識產權專業人才”,充實到“知識產權科”。這類人才通常具有專利代理人資格或法律背景,能提供“專利申請—維護—運營”的全鏈條服務。三是“政府政策研究人才”,充實到“****科”。這類人才熟悉地方產業政策與發展規劃,能幫助高校對接地方政府資源。四是“金融投資人才”,充實到“項目辦”。這類人才熟悉科技金融產品,能為轉化項目對接投資資源。

外部引進人員雖然“熟悉市場”,但也麵臨“融入高校”的挑戰。為此,高校通常會安排“雙導師製”,由校內熟悉科研的人員與外部引進人員結對,幫助外部人員了解高校科研流程與文化。

(四)團隊協同設計:構建“技術+市場+法律+金融”的複合型團隊

人員分流與擴充後,高校更注重團隊的“協同效應”——避免各科室“各自為戰”,形成“1+1>2”的合力。2015年前後,轉化中心通常會建立“項目小組製”:針對每個重大轉化項目,成立由“技術對接人員(原分流或內部選拔)+市場對接人員(外部引進企業人才)+知識產權人員(外部引進法律人才)+資金對接人員(外部引進金融人才)”組成的項目小組,全程跟蹤項目進展。

我校“新型耐高溫陶瓷塗層”技術的轉化,就是團隊協同的典型案例:項目小組中,原成果與推廣處的人員對接李教授,確保技術參數準確;從企業引進的人員對接合作企業,確定生產工藝要求;知識產權人員負責專利侵權風險排查;金融人員對接地方引導基金,解決中試資金。最終,該技術僅用4個月就完成了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轉化,年銷售額達8000萬元。李教授感慨:“以前我一個人跑企業、跑專利局,累得夠嗆還沒效果,現在有了項目小組,各司其職、互相配合,轉化效率完全不一樣了。”

此外,我校還會建立“跨科室溝通機製”:每周召開科室協調會,每月召開項目推進會,每季度與科發院、院係召開對接會,確保信息暢通。這種協同設計,讓轉化中心從“分散的科室”變成了“有機的整體”,真正具備了“全鏈條轉化能力”。

五、曆史意義:高校科技管理從“重研發”到“研轉並重”的裡程碑

2015年前後高校新建科技合作與成果轉化中心,不僅是一次機構調整,更是我國高校科技管理理念的“曆史性轉折”,它標誌著高校科技工作從“重研發數量、輕轉化質量”轉向“研發與轉化並重”,從“封閉的學術圈”轉向“開放的創新生態”,其曆史意義深遠而持久。

對國家而言,轉化中心的成立推動了“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2014年後,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率逐年提升,2015年達到35%,2016年突破40%,為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更重要的是,轉化中心成為“政產學研金服用”協同創新的“樞紐”,它對接政府政策、高校科研、企業需求、金融資本,讓創新要素實現了“有序流動、高效配置”,為國家創新體係建設奠定了基層基礎。

對高校而言,轉化中心的成立破解了“科研與經濟脫節”的長期難題。它讓高校科研不再是“紙上談兵”,而是能產生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讓科研人員不再是“象牙塔裡的學者”,而是能參與產業創新的“實踐者”;讓高校不再是“封閉的學術機構”,而是能服務地方經濟的“創新引擎”。我校校長在2016年新年致辭中說:“轉化中心的成立,讓我們的科研工作有了‘落地的根’,這是學校內涵式發展的關鍵一步。”


最新小说: 路明非,成為艾爾登之王吧! 第1801號房間 夜霧撩港 我15歲拿金棕櫚很合理啊 報告厲總!夫人她重生後又撩又野 成龍快婿 逼我當海賊,頂上天礙震星臉彆綠 莫名其妙成為虐文主角爹媽後 水滸之入道雲龍 逼我幫你情人養胎?我轉嫁初戀你哭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