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沙河玻璃研究院紀事_大學哪些事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大學哪些事 > 第21章:沙河玻璃研究院紀事

第21章:沙河玻璃研究院紀事(2 / 2)

我看著程院長黝黑的臉,心裡滿是敬佩。以前在學校,他總是穿得西裝革履,頭發梳得一絲不苟;現在他常穿休閒裝,皮膚曬得黝黑,手上還沾著淡淡的機油味,可眼裡的光卻更亮了。

四、見證:菜地裡的研究院

2014年7月的調研,是我們幾個老部下盼了好久的事。車剛到研究院門口,就看到程院長在門口等。他穿著淺藍色襯衫,袖子挽到胳膊肘,褲腿上還沾著點泥土,看到我們,笑著迎上來:“來得正好,食堂剛燉好冬瓜湯,用的是院子裡種的冬瓜,你們嘗嘗。”

研究院比我想象中更熱鬨。兩棟大樓並排而立,米白色的辦公樓上掛著“沙河玻璃技術研究院”的金屬牌匾,陽光下閃著光;旁邊淺灰色的專家樓裡,不時有穿著白大褂的人進出。

程院長先帶我們去了一樓的成果展示大廳。牆上掛著研究院的發展曆程圖,從2009年簽約到2012年檢測平台建成,再到2013年承接第一個國家課題,每一個節點都貼著照片。玻璃展櫃裡擺滿了樣品:超白光伏玻璃像水晶一樣透亮,防火玻璃能看到裡麵的特殊夾層,還有用來做手機屏幕的超薄玻璃,薄得能彎曲。

“這是咱們去年幫光明玻璃研發的超白光伏玻璃,透光率達到92%,以前國內隻能靠進口。”程院長拿起一塊玻璃遞給小王,“現在光明玻璃給國內最大的光伏企業供貨,訂單排到後年了。”

小王拿著玻璃,眼睛瞪得溜圓:“程院長,這也太厲害了吧!我以前隻在實驗室見過這麼好的玻璃。”

二樓的實驗室裡,幾個年輕人正在操作檢測設備。看到程院長,他們都笑著打招呼:“程院長,您回來啦!”程院長跟我們介紹:“這幾個都是學校過來的研究生,還有三個是沙河本地招的技術員。咱們團隊現在有30多個人,都是能扛事的。”

從辦公樓出來,院子裡的景象讓我們都愣住了,沒有精心打理的草坪,反而開辟了四塊菜地,種著黃瓜、茄子、西紅柿,綠油油的藤蔓順著竹竿往上爬,旁邊的小圍欄裡,十幾隻雞鴨鵝正悠閒地啄食,角落裡的豬圈裡,兩頭肥豬看到程院長,哼哼著湊了過來。

“程院長,您這研究院怎麼還種上菜、養上豬了?”老周忍不住問。

程院長挽起褲腿,走到菜地邊,摘了一根頂花帶刺的黃瓜,擦了擦遞給我:“嘗嘗,沒打農藥,甜得很。剛開始有人說,搞科研的種菜地,不像樣子。我跟他們說,研究院不是象牙塔,得接地氣。咱們在這待著,不光要幫企業解決技術問題,自己也得能紮根。種點蔬菜,既能改善夥食,也能讓大家忙完工作後放鬆放鬆,多好。”

他說著,拿起牆角的飼料桶,給豬添飼料。陽光灑在他身上,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長。我看著他熟練的動作,突然覺得,這樣的研究院,比任何高樓大廈都更有生命力。

中午在食堂吃飯,冬瓜湯、炒茄子、燉雞肉,都是院子裡產的,味道格外香。程院長跟我們聊起研究院的運營:“現在企業的需求越來越多,上個月幫紅星玻璃搞了個員工培訓班,教他們玻璃檢測技術。他們老板說,員工技術上去了,廢品率降了五個百分點,一年能省上百萬。”

“您在這待這麼久,嫂子沒意見嗎?”小李小聲問。

程院長愣了一下,然後笑了:“剛開始她總說我傻,放著家裡舒服的日子不過,跑到沙河來遭罪。後來她來這待了幾天,看到研究院的樣子,看到王總他們感謝的眼神,就懂了。現在她每個月來一次,幫著食堂包餃子,跟大家處得跟一家人似的。”

下午時分,陽光正好,我們一行人興致勃勃地前往鑫源玻璃廠。一進廠門,就看到王總麵帶微笑地迎了上來,他熱情地和我們打招呼,並親自帶領我們參觀生產線。

走進生產車間,一股熱浪撲麵而來,耳邊傳來機器的轟鳴聲。嶄新的設備整齊地排列著,它們有條不紊地運轉著,仿佛在展示著鑫源玻璃廠的高效與先進。一塊塊透亮的玻璃如流水般從生產線上滑出,在陽光的照耀下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工人們忙碌而有序地工作著,他們的臉上都洋溢著滿足的笑容。王總興奮地指著生產線,向我們介紹道:“以前咱們廠的玻璃質量一般,隻能賣到三塊錢一平方。但現在,有了程院長和研究院的幫助,我們成功研發出了這種超白玻璃,它的品質非常高,能賣到三十塊一平方呢!”

王總的話語中透露出對程院長和研究院的感激之情,他激動地說:“沒有他們的支持和技術指導,就沒有鑫源玻璃的今天。去年,我們廠的產值翻了二倍多,還招收了五十多個工人,這些工人都是附近的村民,他們在家門口就能找到工作,生活也變得更好了。”

看著眼前繁忙而有序的生產場景,聽著王總的講述,我們都為鑫源玻璃廠的發展感到由衷的高興。

離開玻璃廠時,夕陽正緩緩落下,把天空染成了橙紅色。王總握著程院長的手,久久沒鬆開:“程院長,以後還得靠您多指點!”

程院長拍了拍他的肩膀:“咱們一起努力,把沙河的玻璃產業做得更大更強。”

五、傳承:燎原的星火

從沙河回來後,我們幾個老部下連夜寫了調研報告,把沙河研究院的經驗總結為“接地氣、辦實事、共發展”九個字。沒過多久,學校決定成立科技合作與成果轉化中心,要在全國推廣沙河模式。

我參與了後續異地機構的籌備工作。每次開會,大家都會提到程院長和沙河研究院。“要像程院長那樣,紮根地方,了解企業真正的需求。”“得找有經驗、有人脈的老骨乾當負責人,他們能沉下心做事。”

後來,學校陸續在江蘇、廣東、山東等地建了20多個異地研究院和成果轉化分中心。負責人大多是學校的老科技骨乾,有的甚至跟程院長一樣,退休後主動請纓去異地機構工作。

有次我去江蘇的新材料研究院調研,負責人是退休的張教授。他帶著我參觀實驗室,跟我說:“我跟程院長學的,搞異地研究院,不能擺高校的架子。上個月我們幫當地一家企業解決了複合材料的成型問題,企業老板非要請我們吃飯,我跟他說,不用吃飯,你們把產品做好,就是對我們最好的感謝。”

看著這些異地機構一個個做出成績,我總會想起程院長在沙河研究院菜地裡的樣子。他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政產學研不是一句空話,隻要高校願意放下身段,地方願意全力支持,企業願意積極配合,就能把技術成果變成實實在在的生產力。

前年春天,我去邢台出差,又去了趟研究院。辦公樓旁邊新建了一棟實驗樓,成果廳裡的樣品又多了不少,院子裡的菜地還是那麼綠油油的,隻是多了幾個年輕的技術員在打理。

程院長早已經退休了,但還被研究院特聘為顧問,偶爾來看看。那天我在院子裡碰到他,他正跟幾個年輕人聊玻璃的新配方,陽光灑在他銀白色的頭發上,格外溫暖。

“小鹿,好久不見。”他笑著跟我打招呼,“你看,現在你們年輕人都能挑大梁了,我也能放心了。”

“程院長,您這一輩子,值了。”我由衷地說。

他搖搖頭,指著遠處的玻璃廠:“不是我值了,是咱們做的這事值了。你看那些窯火,以前燒的是普通玻璃,現在燒的是高科技產品,燒的是老百姓的好日子。這才是咱們搞科研的意義。”

離開研究院時,車窗外的玻璃窯煙囪依舊冒著煙,隻是這煙裡,帶著技術的溫度,帶著希望的力量。我想起2009年簽約那天,程院長說要讓沙河的窯火燒得更旺,他做到了,而且做得更好。

有些故事,需要有人見證;有些初心,需要有人堅守。而沙河玻璃研究院的故事,不僅是一段合作的曆程,更是一群人用行動詮釋的初心與擔當。這初心,像沙河的窯火一樣,永遠熾熱;這擔當,像燎原的星火一樣,正在全國蔓延。


最新小说: 渣男滅我滿門,我就重生當他皇嬸 開局四個孽徒,師尊後院日日起火 蝙蝠俠穿越蜘蛛俠 青春的燼火 康城警事錄 捍衛地球家園 屯田就送仨老婆,為了養家我竟成皇帝? 陛下你的白月光救贖來了 重生88變老虎,東北這嘎達當霸主! 海闊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