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這一步需要多久?——“58年甚至更久”,有人一輩子都跨不過去
從副教授/副研究員到教授/研究員,通常需要58年的時間,甚至更長。很多人評了兩三次都沒成功,就是因為“標誌性成果不夠”,或者“學術影響力不足”。
比如某中科院研究所的陳副研究員,50多歲了還在評研究員——他發了不少論文,也參與過國家級項目,但沒有主持過重大項目,也沒有特彆有影響力的成果,“每次評審都差一點,但就是跨不過去”。陳副研究員說:“評教授/研究員,有時候不僅要努力,還得有‘機遇’——比如剛好遇到一個重大的研究方向,剛好你的團隊能抓住機會。”
但一旦評上教授/研究員,就意味著你成了“學科裡的資深玩家”——有了自己的研究團隊,能拿到更多的科研資源,能決定團隊的研究方向,甚至能影響整個學科的發展。這時候,你才算真正站在了“衝擊院士的起點線”上。
5、站在衝擊院士的“起點線”:教授/研究員之後,還要邁過“天塹”
很多人以為,評上教授/研究員,離院士就不遠了——但其實,這隻是“起點”。從教授/研究員到院士,中間隔著一道“天塹”——院士選拔的核心,是“學術成就的開創性”和“行業貢獻的突破性”,這不是靠“積累”就能達到的,需要“原創性”和“引領性”。
五、院士選拔的“硬杠杠”:得有“拿得出手的重大成就”
不管是中科院院士(側重基礎研究)還是工程院院士(側重應用研究、技術開發),選拔時最看重的就是“重大成就”:
1.基礎研究領域:得有“原創性成果”,推動學科發展
如果是做基礎研究的(比如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你得有“原創性的科學發現”,比如提出了一個新的理論、發現了一個新的現象、發明了一種新的研究方法,而且這個成果得“推動了學科的發展”,被國際同行廣泛認可。
比如中科院的趙院士,他在“量子信息科學”領域深耕了30年,提出了“新型量子糾纏態”的理論,還開發了一套“量子調控的實驗方法”,這個理論和方法被全球20多個國家的科研團隊應用和應用,推動了量子計算和量子通信的發展。他45歲時就評上了教授,52歲時當選為中科院院士,“我的成果不是‘小改進’,而是‘從0到1’的突破,這是院士選拔最看重的。”趙院士說。
2.應用研究/技術開發領域:得解決“國家戰略需求的關鍵問題”,有重大社會效益或經濟效益
如果是做應用研究或技術開發的(比如工程、材料、醫學、農業等),你得解決“國家戰略需求中的關鍵技術難題”,或者“行業發展中的卡脖子問題”,而且成果得有“重大的社會效益或經濟效益”。
比如工程院的王院士,他在“高鐵軸承”領域做了20多年研究——以前我國的高鐵軸承都依賴進口,不僅價格貴,還容易被“卡脖子”。王院士帶領團隊攻關,研發出了“國產高鐵軸承”,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不僅打破了國外壟斷,還讓高鐵軸承的成本降低了30%,每年為國家節省幾十億元。這個成果不僅解決了國家戰略需求,還推動了我國高端裝備製造業的發展,他58隨時當選為工程院院士。
六、院士選拔的“流程”:比你想象的更嚴苛
除了有重大成就,院士選拔的流程也非常嚴苛,堪比“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1.提名:得有“院士推薦”,不是誰都能申報
首先,你得有“提名資格”——要麼是3位以上的在職院士聯名推薦(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不能交叉推薦),要麼是國內的學術團體(比如中國科協、各全國性學會)推薦。而且,每位院士每年隻能推薦12人,推薦前還得深入了解你的成果,甚至去你的實驗室考察。
2.評審:多輪“篩選”,全程“匿名”
提名之後,還要經過多輪評審:先是“學部評審組”的初審,對你的成果進行學術評價;然後是“學部大會”的評審,由所有在職院士進行投票;最後還要公示,接受行業內的監督,如果有人對你的成果提出質疑,還得進行調查和複核。
整個過程全程“匿名”,評審專家都是本領域的權威院士,任何一點“瑕疵”都可能被指出。比如有位教授,成果很突出,但因為在一次學術會議上有“成果表述不準確”的問題,被評審專家指出,第一次申報院士就沒通過。
3.沒有“固定年限”:有人早有人晚,有人一輩子都沒機會
院士選拔沒有“年齡限製”,也沒有“固定年限”,有的人評上教授後,510年就當選院士(比如趙院士52歲當選);有的人則要等待60多歲甚至70歲(比如王院士58歲誰當選,還有的院士65歲才當選);還有很多優秀的教授,一輩子都沒評上院士。
比如某高校的劉教授,他在“有機化學”領域有很高的造詣,發表了幾十篇頂刊論文,主持過多個國家級重大項目,還培養出了10多位優秀的博士生,但他申報了3次院士都沒成功。“不是我的成果不好,而是比我更優秀的人太多了,院士是‘最高榮譽’,不是‘達標就給’,而是‘優中選優’。”劉教授說。
4、那些容易被誤解的事:彆再搞混這些“關鍵點”
聊到從博士到院士的路,很多人會有一些“誤解”,我們得趁這個機會澄清一下:
誤解1:院士是“行政級彆”,或者“更高的職稱”?都不是!
很多人以為,院士是“比教授更高的職稱”,或者有“行政級彆”(比如“副部級”),其實都錯了。
院士是“榮譽稱號”,不是“職稱”,比如一位教授當選院士後,他的職稱依然是“教授”,隻是多了一個“院士”的榮譽;也不是“行政級彆”,雖然院士會享受一些待遇(比如國家特殊津貼、科研資源支持),但沒有行政職權,不能像“局長”“校長”那樣行使行政權力。
就像中科院的李院士,他當選院士後,依然在實驗室帶學生做研究,職稱還是“研究員”,“院士”這個稱號,是對我過去工作的認可,更是一種責任,讓我更有動力去做更有意義的研究。”
誤解2:隻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能評院士?企業裡的科研人也有機會!
很多人覺得,隻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教授/研究員能評院士,其實不是。企業裡的科研人員,隻要有重大成果,也有機會當選院士。
比如某國企的王首席工程師,他在“石油開采技術”領域工作了30多年,研發出了“新型頁岩油開采技術”,讓我國的頁岩油產量提高了50%,為國家能源安全做出了重大貢獻。他沒有高校或科研院所的職稱,但憑借這個成果,56隨時當選為工程院院士。
企業裡的科研人員,崗位層級和高校不一樣(比如“高級工程師”“首席科學家”“技術總監”等),但隻要成果足夠突出,符合院士選拔的要求,就能申報,核心還是“成果”,不是“單位”。
誤解3:所有博士都能走“從博士到院士”的路?隻有“學術一線深耕者”才有機會!
很多人覺得,隻要是博士,就能一步步評到教授、衝擊院士,其實不是。
博士畢業後,有很多選擇:有的去企業做“研發工程師”,有的去政府部門做“公務員”,有的去互聯網公司做“產品經理”,還有的去創業做“老板”。這些人雖然是博士,但沒有在“學術或科研一線”長期深耕,自然就和“院士路徑”無關。
隻有那些畢業後一直留在高校、科研院所或企業研發一線,一輩子專注於“做研究、搞創新”的人,才有可能進入院士選拔的視野。比如前麵提到的趙院士、王院士,他們從博士畢業到當選院士,30多年裡一直沒離開過科研一線,每天都在實驗室或項目現場,這條路,需要“坐冷板凳”的耐心,更需要對學術的“熱愛”。
七、這條路到底有多長?致敬每一份“坐冷板凳”的堅持
我們來算一筆“時間賬”:
博士畢業:通常2830歲;
從講師/助理研究員到副教授/副研究員:510年,也就是3340歲;
從副教授/副研究員到教授/研究員:58年,也就是3848歲;
從教授/研究員到院士:520年,甚至更久,也就是4368歲。
也就是說,從博士畢業到當選院士,最短需要15年(28歲博士畢業→33歲副教授→38歲教授→43歲院士),最長可能需要40年,甚至一輩子都走不完。
而且,這還隻是“時間”,背後是無數個熬夜改論文的夜晚,是無數次項目申報失敗後的堅持,是無數次麵對質疑時的不放棄。就像一位院士說的:“我這輩子沒什麼彆的愛好,就是喜歡做研究,哪怕實驗失敗一百次,隻要第一百零一次成功了,就值得。”
回到開頭的林曉博士,他看完張院士的報告後,在筆記本上寫了一句話:“這條路很長,很難,但隻要有方向,有熱愛,就不怕走下去。”
其實,從博士到院士,從來不是一條“等級遞進”的“升級路”,而是一條“不斷突破自我、為學術獻身”的“奮鬥路”。院士的榮譽固然耀眼,但更珍貴的,是每一位科研人員在這條路上的“堅持與熱愛”,是他們用一輩子的“坐冷板凳”,推動著科學進步,守護著國家的科技未來,這才是從“博士”到“院士”最動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