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逐夢沙河經驗,趕赴陽光新程_大學哪些事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大學哪些事 > 第26章:逐夢沙河經驗,趕赴陽光新程

第26章:逐夢沙河經驗,趕赴陽光新程(1 / 2)

初秋的風掠過校園的林蔭道,梧桐葉打著旋兒落在我攤開的調令上,油墨印的“陽光市研究院”幾個字被光斑晃得有些刺眼。指尖摩挲著紙張邊緣,耳畔還能想起一周前在科技合作與成果轉化中心辦公室裡,主任握著我的手說“陽光市的研究院是學校今年重點推進的項目,需要有人敢闖敢試”時的語氣。我幾乎是沒有猶豫就接下了這份任命,不是因為“原有待遇不變、額外發放駐外津貼”的雙重收入吸引力,也不是“不占在崗人員指標”的靈活政策,而是五年前跟著老領導程處長去沙河調研時,他站在轉型升級後的玻璃廠區裡說的那句話:“異地駐外研究院從來不是學校的‘飛地’,而是紮進地方產業土壤裡的‘根’,紮得深,才能長出支撐學科發展、服務地方經濟的枝丫。”

那時候我還是科發院高新辦的科長,跟著程處長跑遍了沙河的大小玻璃廠。如今手裡握著前往陽光市的調令,那些關於沙河玻璃研究院的記憶,像一幀幀鮮活的畫麵在腦海裡回放,而這份凝聚了多日心血的《大學異地駐外研究院工作的探索與思考》報告,也仿佛有了更具體的溫度,它不再是紙上的分析,而是即將落地的實踐,是要帶著沙河的經驗、踩著前輩的腳印,去開拓的新征程。

一、林蔭道上的調令:一份“主動請纓”背後的考量

調令上的落款日期是周一,而我遞交“駐外申請”是在上上周五。那天下午,我抱著整理好的《大學異地駐外研究院工作的探索與思考》初稿,敲開了主任辦公室的門。報告裡詳細梳理了學校30多個駐外研究院的運營現狀,也分析了陽光市的產業基礎,作為東部沿海的新興製造業城市,陽光市近年來在高端裝備、新材料領域發展迅猛,但缺乏高校的智力支撐和技術轉化平台,這正是學校優勢學科能夠對接的方向。

“為什麼要主動去?陽光市離本部有900多公裡,家裡老人孩子怎麼辦?”主任看著我的申請,語氣裡帶著關切。我指了指報告裡“長期駐外人員狀況分析”那一節,笑著說:“正因為知道駐外人員會麵臨工作生活平衡、職業發展困惑這些問題,我才想親自去試試,看看能不能找到解決辦法。而且,老領導程處長當年在沙河也麵臨過類似的難題,他能把玻璃研究院做起來,我覺得我也能試試。”

主任沉默了片刻,翻到報告裡“成功案例”部分,指著“清華大學深圳研究院”的內容說:“清華深圳研究院能成功,靠的是‘體製機製創新’;浙大蘇州研究院能落地,靠的是‘精準對接產業需求’。你去了陽光市,打算從哪兒入手?”我拿出早就準備好的陽光市產業調研筆記,上麵記著當地12家重點企業的技術需求:“先調研,再對接。程處長當年去沙河,第一件事就是紮進玻璃廠車間,我也打算這麼做,不了解當地產業的痛點,研究院就是空架子。”

最終,主任在我的申請上簽了字。走出辦公室時,夕陽正好斜照在校園的校訓石上,“知行合一”四個大字格外醒目。我知道,這份調令不僅意味著一份工作,更意味著一份責任——要把報告裡的“思考”變成“行動”,要把前輩的經驗變成實踐的指南,更要為學校未來的駐外研究院發展,趟出一條可行的路。

二、沙河往事:程處長與玻璃研究院的“破局之道”

提到大學異地駐外研究院的成功經驗,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老領導程處長和他牽頭創辦的沙河玻璃研究院。那是2010年,沙河還是全國有名的“玻璃產業基地”,但也是“高能耗、高汙染、低附加值”的代名詞,當地有大小玻璃廠200多家,大多采用傳統的浮法玻璃生產工藝,熔窯能耗比行業先進水平高15%,次品率超過18%,環保指標頻頻不達標。當時學校材料學院的玻璃材料研究團隊已有多項技術成果,但一直“待在實驗室裡”,難以落地。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程處長主動向學校申請,要去沙河創辦玻璃研究院。

(一)“蹲出來”的需求:把實驗室建在車間裡

程處長剛到沙河的時候,沒先租辦公室,而是揣著一個筆記本,在玻璃廠區轉了半個月。我當時就聽陪同他“蹲點調研”的人說:每天早上7點就到玻璃廠門口等工人上班,跟著車間主任進熔窯車間,裡麵溫度高達40多攝氏度,熱浪裹著粉塵撲麵而來,我們穿的工作服不到半小時就濕透了。程處長卻毫不在意,一會兒蹲在熔窯邊看火候,一會兒跟老師傅聊“玻璃液澄清時間”,筆記本上記滿了密密麻麻的細節:“某廠熔窯溫度波動±5℃,導致玻璃平整度差”“某企業生產的建築玻璃透光率僅85%,達不到節能標準”“工人反映‘新技術學不會,怕影響生產’”。

有一次,我們在一家小型玻璃廠調研,廠長歎著氣說:“不是不想升級技術,可我們試過引進外地的設備,結果工人操作不了,最後設備都成了擺設。”程處長當即拍板:“研究院不搞‘高大上’的空架子,就建在你們廠旁邊,我們的科研人員跟工人一起上班,手把手教技術。”

就這樣,沙河玻璃研究院的第一個“車間實驗室”在這家小廠落地了。材料學院的老師每周駐場3天,一邊幫廠裡調試熔窯溫度控製係統,一邊給工人做技術培訓。三個月後,這家廠的熔窯能耗降低了12%,次品率降到了8%以下。消息傳開後,周邊的玻璃廠紛紛主動找上門,希望跟研究院合作。

(二)“跨出來”的團隊:打破學科壁壘

沙河玻璃產業的痛點不止於生產工藝,還有“產品單一”的問題,當地大多生產建築玻璃,附加值低,而汽車玻璃、電子玻璃等高端產品幾乎是空白。程處長意識到,要解決這個問題,單靠材料學院的力量不夠,必須組建跨學科團隊。

他牽頭協調了學校機械工程學院、自動化學院、環境學院的專家,成立了“高端玻璃技術研發中心”:材料學院負責玻璃配方優化,機械學院負責生產設備改造,自動化學院負責智能控製係統開發,環境學院負責廢氣廢水處理技術。這個跨學科團隊很快就拿出了成果,針對汽車玻璃的“低輻射鍍膜技術”,讓玻璃的隔熱性能提升了40%;針對電子玻璃的“超薄玻璃成型技術”,打破了國外企業的壟斷。

記得有一次,一家汽車玻璃企業急需解決“玻璃彎曲成型精度”的問題,團隊裡的機械學院李教授和材料學院王教授一起駐場,連續一周泡在車間裡,反複調整模具參數和玻璃加熱曲線。最終,成型精度從&nm&nm,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企業老板握著程處長的手說:“你們研究院不是來‘賣技術’的,是來跟我們一起‘解決問題’的!”

(三)“暖起來”的保障:讓駐外人員安心

程處長常說:“研究院的核心是人,隻有讓駐外人員安心,才能讓研究院有活力。”當時,沙河玻璃研究院有8名常駐科研人員,大多是30歲左右的青年教師,麵臨著職稱評定、子女入學等問題。程處長主動向學校爭取政策支持,最終敲定了三項保障措施:

一是職稱評定傾斜:駐外人員在研究院的技術轉化成果,可折算為校內科研考核指標,比如“促成一項技術轉化合同,等同於發表一篇核心期刊論文”;二是子女入學協調:程處長跟沙河市教育局溝通,為駐外人員子女爭取到了當地優質中小學的入學名額,解決了“後顧之憂”;三是生活保障升級:研究院租了一套帶廚房和活動室的公寓,配備了洗衣機、空調等家電,還定期組織駐外人員家屬來沙河探親,報銷往返路費。

當時在研究院駐場的青年教師小趙,原本擔心“駐外影響職稱評定”,但他在沙河促成了3項技術轉化,最終順利評上了副教授。他後來跟我說:“程處長讓我們覺得,駐外不是‘被邊緣化’,而是有了更廣闊的舞台。”

正是靠著這樣“接地氣”的做法,沙河玻璃研究院在短短5年內就成為了沙河玻璃產業的“技術引擎”:累計促成技術轉化項目23項,帶動當地玻璃企業新增產值50多億元,幫助12家企業通過環保驗收,學校材料學科的影響力也因此躋身全國前列。程處長常說:“駐外研究院的成功,不是看建了多少大樓,而是看解決了多少問題,解決了地方產業的問題,就是解決了學校學科發展的問題;解決了駐外人員的問題,就是解決了研究院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三、異地駐外的深層邏輯:資源、學科與責任的共振

翻開《大學異地駐外研究院工作的探索與思考》報告,“原因分析”部分的四個維度——拓展資源與合作機會、提升學科影響力、吸引優秀人才、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在程處長的沙河玻璃研究院案例裡,得到了最生動的詮釋。而學校布局30多個駐外研究院的實踐,也進一步印證了這一邏輯的必然性。

(一)資源整合:打破地域限製的“橋梁”

大學的發展離不開資源,而資源的分布往往具有地域性。比如,深圳的電子信息產業、蘇州的智能製造產業、沙河的玻璃產業,都是當地獨有的資源稟賦。通過創辦異地駐外研究院,大學能夠突破地域限製,將這些“分散的資源”整合為“發展的資本”。

在沙河玻璃研究院的案例中,程處長正是看到了沙河玻璃產業的“資源潛力”,200多家玻璃廠的技術需求,就是科研項目的“富礦”;當地政府對產業升級的政策支持,就是研究院發展的“助力”。研究院成立後,不僅為學校爭取到了沙河市“產業升級專項基金”2000萬元,還促成了學校與當地15家企業的長期合作,建立了6個聯合實驗室,為科研團隊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實踐平台。

,同樣,清華大學深圳研究院之所以能成功,也離不開對深圳資源的整合。深圳作為“創新之城”,聚集了大量的高科技企業和風險投資機構,清華大學通過研究院這個平台,將學校的科研實力與深圳的產業資源、資本資源對接,最終形成了“科研轉化孵化”的良性循環。

(二)學科提升:從“實驗室”到“應用場”的跨越

學科的生命力在於應用。很多高校的優勢學科,往往因為缺乏“應用場景”,導致科研成果“束之高閣”。而異地駐外研究院,恰恰為學科提供了這樣的“應用場”,將學科優勢與當地產業需求結合,讓科研成果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和提升,進而增強學科的影響力。

學校材料學科在創辦沙河玻璃研究院之前,雖然在玻璃材料基礎研究方麵有積累,但在“產業應用”領域一直處於劣勢。而通過研究院的實踐,材料學科的研究方向更加“接地氣”:針對玻璃生產的能耗問題,研發出了“低溫熔融玻璃配方”;針對環保問題,開發出了“玻璃熔窯廢氣脫硫技術”。這些成果不僅在行業內產生了廣泛影響,還帶動了學科的人才培養,材料學院開設了“玻璃材料應用”方向的研究生課程,很多研究生的畢業論文選題就來自研究院的實際項目,畢業生也深受企業青睞。

浙江大學蘇州工業技術研究院的發展,也印證了這一點。浙江大學的智能製造、生物醫藥等學科,通過與蘇州的產業需求對接,不僅推動了科研成果的轉化,還形成了“智能製造係統工程”“生物醫藥轉化醫學”等新興交叉學科方向,進一步提升了學科的競爭力。

(三)人才吸引:從“被動等待”到“主動對接”的轉變

人才是大學校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但很多高校在人才吸引方麵,往往局限於“本部所在地”,難以接觸到外地的優秀人才。而異地駐外研究院,能夠將學校的“人才平台”延伸到外地,近距離接觸和吸引當地的優秀人才。

沙河玻璃研究院在發展過程中,不僅吸引了學校的科研人員駐外,還從當地企業引進了5名資深技術專家作為“產業導師”,這些專家熟悉玻璃生產工藝,為研究院的技術研發提供了重要支撐。同時,研究院還與沙河市職業技術學院合作,開設了“玻璃技術定向班”,為當地培養了400多名技術工人,其中有20多名優秀學員後來考入了學校的繼續教育學院,實現了“人才培養就業升學”的閉環。

清華大學深圳研究院則通過“雙基地”模式,吸引了大量優秀人才:科研人員可以在深圳研究院工作,同時享受清華大學的學術資源;研究生可以在深圳完成部分課程學習和科研實踐,畢業後還能留在深圳就業。這種模式不僅吸引了國內的優秀人才,還吸引了不少海外高層次人才加盟。

(四)社會服務:大學的“責任擔當”與“價值體現”

大學作為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服務社會的責任。而異地駐外研究院,正是大學履行這一責任的重要載體——將學校的智力資源、科研資源輸送到地方,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支持,實現“校地共贏”。

某師範大學在教育資源薄弱地區設立的駐外研究院,通過開展教師培訓、教育谘詢等服務,不僅提升了當地的教育水平,還為學校的教育學學科積累了實踐經驗;我校在西部某省設立的科技成果轉化中心,針對當地的農業產業需求,研發出了“節水灌溉技術”“特色農產品保鮮技術”,幫助當地農民增收致富。這些案例都說明,異地駐外研究院不僅是學校發展的“助推器”,也是地方經濟發展的“智囊團”。

程處長常說:“大學辦駐外研究院,不是‘向外擴張’,而是‘向內紮根’,紮根地方產業,紮根社會需求,這樣才能實現大學的價值。”這句話,也成為了我撰寫《大學異地駐外研究院工作的探索與思考》報告時的核心思路。

四、他山之石:標杆研究院的成功密碼

在撰寫報告的過程中,我深入研究了清華大學深圳研究院、浙江大學蘇州工業技術研究院等標杆案例,發現它們雖然定位不同、模式各異,但都有著共同的“成功密碼”,精準的定位、深度的產學研合作、靈活的體製機製,而這些,也與程處長在沙河玻璃研究院的實踐不謀而合。

(一)清華大學深圳研究院:“綜合性創新平台”的典範

清華大學深圳研究院成立於1996年,是國內最早的異地駐外研究院之一。經過20多年的發展,它已成為集科研、成果轉化、企業孵化、人才培養為一體的綜合性創新平台,其成功的關鍵在於“三個結合”:

一是學校優勢與地方需求結合。深圳的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等產業需求旺盛,而清華大學在這些領域的科研實力雄厚。研究院圍繞深圳的產業需求,設立了“電子信息研究所”“生物醫藥研究中心”等機構,開展針對性的研究。比如,在集成電路設計領域,研究院研發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芯片,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為深圳的半導體產業發展提供了支撐。

二是成果轉化與企業孵化結合。研究院建立了完善的科技成果轉化機製,與企業簽訂“技術開發合同”,將科研成果轉化為企業需要的技術;同時,設立“創業孵化基金”,為科技型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場地服務和管理谘詢。截至2024年,研究院已孵化出高科技企業300多家,其中不乏行業領軍企業,這些企業不僅為深圳的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還與研究院保持著長期的合作關係。

三是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結合。研究院與清華大學本部緊密合作,開展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可以在深圳完成部分課程學習和科研實踐,畢業論文選題來自企業的實際需求;同時,研究院還為深圳的企業開展在職人員培訓,培養了大量的高層次創新人才。這種“產學研用”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不僅滿足了深圳的產業需求,還為學校的人才培養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浙江大學蘇州工業技術研究院:“產業導向型”的標杆

浙江大學蘇州工業技術研究院成立於2011年,是典型的“產業導向型”研究院。它以浙江大學的科技成果和人才資源為依托,以蘇州的產業需求為導向,致力於推動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其成功的關鍵在於“三個精準”:

一是定位精準。蘇州是國內重要的製造業基地,智能製造、生物醫藥、新材料等產業發達,但缺乏高端的技術研發平台。研究院精準定位為“蘇州產業升級的技術支撐平台”,不追求“大而全”,而是聚焦蘇州的優勢產業,開展針對性的研發和轉化工作。


最新小说: 我的夢中造物正在侵入現實 在一起之逆行的星光 龍刃 抗戰:從淞滬開始打滿全場 詭異降臨:假扮貴族插班生意外成團寵 天幕:開局一首不妙曲,老朱哭了 知青被藏地窖五年吃肉喝血後重生 陰陽黃泉路 重生高考我的未來全是掛 七五:虎妞為伴,再收個落難大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