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之上,英格蘭的蒸汽機仍在不知疲倦地咆哮,那鋼鐵巨獸噴吐著濃煙,仿佛要將天空都染成灰色。
而在畫麵的另一側,一幅寧靜至極的江南水鄉圖,緩緩鋪開。
小橋,流水,枕水而居的粉牆黛瓦。
一個頭戴鬥笠的老農,正赤著腳,牽著一頭同樣蒼老的水牛,走在夕陽下的田埂上。
光線將他的影子拉得悠遠而綿長。
一切都顯得那麼祥和,那麼靜美,仿佛一首流傳了千年的田園詩。
【十八世紀,當英格蘭的工業革命之火熊熊燃起時,東方的大清帝國,正處於其最鼎盛的“康乾盛世”。】
【然而,這片繁華的表象之下,卻潛藏著讓它與一個全新時代,失之交臂的深層原因。】
天幕中央,兩個冰冷的大字浮現,如烙印般刺眼。
【市場】
“市場?”
紫禁城內,乾隆皇帝手握著心愛的玉如意,眉頭第一次因為天幕而皺起。
他的語氣中帶著一絲天朝上國特有的傲慢與不以為然。
“朕的大清,幅員萬裡,物產豐饒,人口過億,難道還缺市場不成?”
“江南的絲綢,景德鎮的官窯,蘇杭的茶葉,哪一樣不是天下萬國爭搶的奇珍?”
天幕的旁白,仿佛聽到了他的心聲,用一種不帶任何感情的語調,給出了回答。
【大清,乃至曆代中原王朝,從來不缺市場。】
【缺的,是能引燃工業革命的那種“有效市場”。】
畫麵中,出現了兩個家庭的鮮明對比。
左邊,是一個英格蘭紡織工人的家庭。
他們擠在城市裡租來的狹小公寓中,沒有一寸土地,不事農桑。
他們的麵包、黃油、衣服、蠟燭,乃至下工後喝的每一杯劣質啤酒,都需要用乾巴巴的工資,從市場上購買。
【他們,是純粹的消費者。】
右邊,則是一個典型的大清農戶家庭。
他們生活在世代居住的村莊,守著一小塊能讓他們活下去的土地。
他們吃的糧食,是自己汗流浹背種出來的。
他們穿的衣服,是家裡的女人點著油燈,一梭一梭織出來的“男耕女織”。
家裡的農具壞了,村口的王鐵匠叮叮當當就能修好。
甚至連棲身的房子,都可以用自家的土坯,邀上幾個鄉鄰幫忙搭建起來。
【他們,是自給自足的生產者,也是自給自足的消費者。】
天幕的旁白,一字一句,如同重錘,敲擊在所有帝王的心上。
【一個英國家庭,對於工業品市場而言,是“一個”嗷嗷待哺的終端。】
【而一個大清家庭,對於工業品市場而言,幾乎等於“零”。】
【他們對外界商品的需求,被壓縮到了最低的限度。】
【或許一年到頭,最大的開銷,就是去集市上,買回一包維係性命的鹽,或者一把用了十年,終於豁了口的鐵鍬。】
【這種以家庭為單位,高度封閉、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構成了華夏社會最穩固的細胞。】
【它能承載龐大到恐怖的人口,能維持王朝長久的穩定,能讓天下呈現出一片安居樂業的盛世圖景……】
【但它也像一塊巨大到無邊無際的海綿,悄無聲息地,吸乾了工業發展所必需的“市場需求”!】
轟!
這番剖析,讓所有帝王都感到一陣刺骨的寒意,從尾椎骨直衝天靈蓋!
他們一直引以為傲的“男耕女織”、“自給自足”,他們眼中“江山永固”的基石,“盛世太平”的圖景……
可天幕卻告訴他們,正是這塊他們最珍視的基石,死死地堵住了通往下一個文明的道路!
大明宮。
唐太宗李世民的臉色瞬間變得煞白,他想起了自己引以為傲的貞觀之治,不正是建立在讓天下百姓安於鄉土,自給自足之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