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兒莊的硝煙與歡呼尚未散儘,天幕的畫麵卻驟然一轉。
沒有血與火,沒有炮火轟鳴。
鏡頭越過千山萬水,最終定格在黃土高原上一孔再普通不過的窯洞。
一盞昏黃的油燈,如豆火光,映照著一個高大而沉靜的身影。
他正伏在簡陋的土炕桌上,手握毛筆,奮筆疾書。
鏡頭緩緩拉近,正是那位在井岡山點燃星星之火,在長征路上指揮四渡赤水的毛主席。
天幕之上,他筆下的文字,化作刺破黑暗的金光,逐字浮現。
一篇雄文的標題,狠狠砸進了所有時空。
【《論持久戰》】
緊接著,其核心觀點被提煉出來,化作三行清晰無比的戰略藍圖。
【第一階段: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禦。】
【第二階段:敵之戰略保守,我之戰略對峙。】
【第三階段: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
天幕旁白解釋,在當時慘烈的戰局下,整個華夏彌漫著兩種極端的情緒。
一種是盲目樂觀的“速勝論”,以為憑著一兩場大捷便可將日寇迅速趕出。
另一種,則是被日軍凶焰嚇破了膽,徹底悲觀的“亡國論”。
而這篇《論持久戰》,如利劍破空,斬開了籠罩在四萬萬同胞心頭的迷霧,為整個民族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所有時空的帝王,都陷入了劇烈的思想風暴。
“這……這是在寫史書嗎?不,這是在預判國運!”
未央宮中,漢武帝劉徹猛地站起,臉上寫滿了震撼。
他與匈奴纏鬥一生,從馬邑之圍到漠北決戰,深知一場國戰的複雜與漫長。
可即便如此,也從未有人能像天幕上這位後世領袖一樣,將一場尚在進行中的、關乎國運的曠世之戰,剖析得如此清晰,預判得如此精準!
“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
鹹陽宮內,秦始皇嬴政負手而立,喃喃自語。
他的目光仿佛穿透了時空,落在那個窯洞的身影之上。
“此人未臨沙場,卻已決勝於千裡之外。他看到的,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整個戰爭的脈絡,是國運的走向!”
“速勝論是找死,亡國論是等死。”
魏王宮中,曹操一針見血,眼神裡是壓不住的激賞。
“而這《論持久戰》,才是真正的求生之道,不,是必勝之道!”
“它告訴所有人,要怎麼熬,怎麼打,怎麼把侵略者活活拖死在這片土地上!”
漢高祖劉邦咂了咂嘴,表情古怪。
“乖乖,寫本書就能定軍心?想當年咱跟項羽那會兒,也是這麼耗著,可咱沒空寫書啊,光顧著跑路了……”
他的話引來旁邊呂雉的一記白眼,卻也讓凝重的氣氛稍稍一鬆。
思想的火花還未散儘,天幕的畫麵再度切換。
鏡頭從安靜的延安窯洞,猛地拉到了煙波浩渺的長江。
抗日戰爭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戰線最廣、投入兵力最多的一場會戰——武漢會戰,爆發。
江麵上,日軍第三艦隊一百二十餘艘艦艇炮口猙獰,遮天蔽日。
天空中,五百餘架日機盤旋呼嘯,投下死亡的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