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中山站會議室。
工作組核心決策層成員,圍坐主位。
吳剛站在屏幕前,彙報飛機主體埋藏深度,以及需要規避的幾個高危點。
並據此提出了初步的挖掘方案和人員調度時間表。
接著,王磊站起身,將記錄著編號“501”信息的平板電腦屏幕轉向眾人,聲音帶著難掩的激動:
“通過飛機尾翼編號501,結合我軍曆史裝備檔案,現已確認,該架米格15確為我人民空軍所屬。
“具體資料顯示,該機是半島戰爭時期,1212師第198團1大隊大隊長穆康同誌的座機。”
他頓了頓,會議室裡落針可聞。
“該機於1951年11月30日,在執行大和島轟炸護航任務返航途中,遭遇不明情況,與編隊失去聯係,最終被判定為‘失蹤’,至今下落不明。”
話音落下,會議室裡頓時響起一片壓抑的吸氣聲和低低的議論。
“穆康的飛機?!”
“失蹤在半島戰場……怎麼會出現在南極腹地?!”
“這……這跨越了大半個地球啊!”
“難道駕駛艙裡的人是穆康大隊長本人?”
專家們麵麵相覷,臉上寫滿了難以置信的困惑,低聲交換著各種匪夷所思的推測。
會議室內,立刻響起了低低的嘈雜聲。
“安靜!!”周振邦的聲音不高,卻瞬間壓下了所有嗡鳴。
他銳利的目光掃過全場,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
“現在不是討論猜測的時候!當前的首要任務是完整地將飛機發掘出來。
“至於駕駛員是誰?為什麼出現在這裡?都要等找到確鑿的證據後,才能下結論。在此之前,任何臆測都無助於工作。”
他手指重重地點在施工方案上:
“當務之急,是確保發掘行動萬無一失!特彆是針對駕駛艙區域的保護措施。
“明天一早,按計劃搭建工棚,啟動融冰作業!”
……
……
9月3日,上午。
冰原上,巨大的充氣式保溫工棚,在刺骨的寒風中鼓脹起來,罩住了米格15殘骸所在的核心區域。
大功率移動電站隨即轟鳴,源源不斷的將電力輸入工棚內的各種設備。
下午1點鐘。
融冰作業正式啟動。
工棚內,蒸汽發生器發出低沉的咆哮,灼熱的白色蒸汽通過特製管道,噴向飛機殘骸上方的冰層。
冰層在高溫蒸汽的持續作用下,發出細微的“滋滋”聲,緩慢融化,化作渾濁的冰水流向預設的排水溝渠……
三天後,下午。
經過持續不懈的努力,作業組終於有了關鍵性的突破。
覆蓋在米格15戰鬥機駕駛艙頂部的最後一片堅冰,在蒸汽的“舔舐”下徹底消融。
灰綠色的金屬艙蓋,暴露在工棚的燈光之下。
技術小組迅速上前,使用低溫切割工具,在艙蓋邊緣的接縫處,小心翼翼地破開一個細微小口。
緊接著,帶有高分辨率微型攝像頭和冷光源的內窺鏡,探入駕駛艙內部,緩緩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