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鬨的春節像一場絢爛的煙花,璀璨過後,留下的是滿地紅屑和漸散的硝煙味。年初六,年味還未完全淡去,但大人們的生活總要回歸正軌。
阮萌萌的父母準備返回城裡,開始新一年的工作。收拾行李的時候,奶奶一邊往箱子裡塞土特產,一邊不住地叮囑:“萌萌,回了學校一定要按時吃飯,彆光顧著學習…錢不夠了就跟家裡說…”
爸爸則拍拍阮峰的肩膀:“小峰,多陪陪你爺爺奶奶,他們年紀大了,就盼著你們回來。有什麼事隨時給叔打電話。”
阮峰點點頭:“叔,嬸,你們放心忙去吧,家裡有我呢。”
爺爺奶奶站在院門口,目送著車子緩緩啟動,眼裡滿是不舍,卻還是笑著揮手:“路上慢點開!到了來個電話!”
車子駛出村莊,後視鏡裡爺爺奶奶和堂哥的身影越來越小,最終消失在視野裡。車廂裡一時間有些安靜,彌漫著淡淡的離彆情緒。
回到城裡的家,一切又恢複了以往的秩序。父母開始上班,阮萌萌也開始整理自己的行李,預習下學期的課程,為不久後返校做準備。
生活似乎回到了年前的節奏,但又有些東西不一樣了。
手機變得比平時更安靜。拜年的熱潮已經過去,同學群裡的喧囂也漸漸平息。阮萌萌還是會時不時地點開微信,那個置頂的、灰色的頭像後麵,數字始終停留在她發出的照片和那句“新年快樂”上。
沒有任何新消息。
就像一顆投入深潭的石子,連一絲漣漪都未曾驚起,就悄無聲息地沉入了水底。
她一開始還會替他找理由:他值班肯定很忙,紀律嚴格,可能不方便經常看手機,信號也許真的不好…
但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從年初六到初十,再到元宵節臨近,手機裡塞滿了各種元宵祝福、超市促銷廣告,甚至連幾年沒聯係的小學同學都發來了組局消息。
唯獨沒有他的。
那條她精心設置分組發出的、帶著年味和團圓氣息的朋友圈,他甚至連一個點讚都沒有。
失落感像初春的寒氣,一點點滲透進來,無聲無息,卻無法忽視。
她甚至開始懷疑,那天在甜品店外的對話,公園裡坦誠的道歉,高鐵站那張回應的照片,以及那句“下次我請”……是不是都隻是自己一廂情願的錯覺?或者對他而言,真的就隻是老同學之間普通的、禮節性的互動?
元宵節那天,媽媽煮了芝麻餡的湯圓,軟糯香甜。阮萌萌吃著湯圓,看著窗外城裡零星亮起的燈籠,忽然收到堂哥阮峰發來的微信。
是一張照片:爺爺奶奶坐在老家的堂屋裡,桌上擺著湯圓,對著鏡頭笑得慈祥。阮峰自己則比著傻乎乎的剪刀手在一旁。
阮峰:爺爺奶奶一切都好,湯圓很甜。你安心準備回學校。
阮萌萌看著照片,心裡暖了一下,回複道:“替我多吃兩個!你們也好好的。”
家人的牽掛是實實在在的,溫暖的。
而那個遠方的、沉默的對話框,像手機屏幕上一個冰冷的、靜止的符號。
她放下手機,將最後一口甜糯的湯圓咽下。
也許,是該讓這件事像年節一樣,過去了。
她收拾好碗筷,走進書房,攤開了京都大學的課本。
窗外的萬家燈火依舊溫暖,而有些無聲的期待,或許到了該靜靜收起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