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圓圈裡寫著“複仇”,下麵列著陳鋒、陳天嘯、陳天商的名字。
這兩個圓圈之間,本該有一條清晰的連線,指向同一個幕後主使——吳薇。
李木的筆尖在“吳薇”這個名字上重重地點了點,眉頭越皺越緊。
從犯罪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吳薇確實有報複陳家的動機。
她當年調查仁愛醫院黑幕;
近日又因此事,被陳家綁架,差點喪命。
如今卷土重來,對陳家進行複仇,邏輯上完全說得通。
但是......
李木的筆尖移到了“替天行道”那個圓圈。
“黃四海、王大山、劉飛這些人,和吳薇有什麼關係?”
他翻遍所有卷宗,找不到任何證據表明吳薇和這些死者有過交集。
這些人的罪行雖然惡劣,但和仁愛醫院的器官交易黑幕完全屬於不同的領域。
一個致力於揭露醫療黑幕的調查記者;
為什麼會突然對放詐騙犯、黑礦主和醉駕者感興趣?
這就像是一個專注於研究癌症的專家,突然開始治療心臟病患者一樣違和。
“動機不一致......”李木在白板上寫下這四個字,用力之大連筆尖都折斷了。
他換了一支筆,繼續分析。
更讓他困惑的是殺手組織的行動模式。
從案件細節來看,這個組織的成員個個都是精英中的精英。
黑客技術能夠突破重重防火牆;
殺人手法乾淨利落到令人發指;
行動計劃周密得無懈可擊。
這樣一個高度專業化的組織,為什麼會同時接兩種完全不同類型的“業務”?
一邊是替天行道的義警行為,一邊是針對性的複仇行動。
這兩種行為背後的心理動機完全不同,甚至可以說是相互矛盾的。
義警行為的動機通常是道德驅動,帶有一定的理想主義色彩。
而複仇則是純粹的個人情感驅動,充滿了仇恨和憤怒。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動機,怎麼可能同時存在於同一個組織身上?
除非......
李木的腦海中閃過一個念頭,但很快又自己否定了。
“不,不可能。如果真是這樣,那這個組織的結構就太特殊了......”
他站起身,在辦公室裡來回踱步。
煙草和咖啡因已經無法緩解他緊繃的神經。
這個案子就像是一個破碎的拚圖;
每當他以為找到了關鍵的一片;
就會發現它根本不屬於這幅圖畫。
“李教授,還在研究呢?”
張據端著咖啡走過來,臉上帶著疲憊。
“要我說,你想的太複雜了。”
“說不定就是吳薇花錢雇的殺手,既報私仇,又順便替天行道一把。”
李木搖搖頭:“犯罪心理不是這麼簡單的。”
“一個人的行為模式是由其心理動機決定的,而心理動機具有一致性。”
“複仇和替天行道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心理動機。”
“不可能同時成為同一個人或同一個組織的主要行為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