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她在學校工作來著,不應該能在校外開設培訓班吧?你不會是騙子吧?”
“有人告訴我她已經不在那個學校任職了,而是轉做網絡直播教學了。”
“還是等等看她本人怎麼解釋這件事吧,有些老師的確會偷偷在校外開班教學。”
如今信息交流快捷,大多數人的防騙警覺性比較高,所以都保持著謹慎懷疑的態度。
向日葵針對群內提出的問題逐一進行了回應。
“可能家裡有人從事教育工作的家長知道這種情況:優秀的教師在校內的薪酬遠低於他們在輔導機構裡的收益,但國家規定明確不允許校內在職老師在外開設課程。
不過,出於對更高收入的追求,有時他們會借親屬名義辦學,這也是我們要求不對外公布的主要原因。”向日葵回答說。
她的說明之後,群裡出現了兩種意見。
“講得確實挺有道理,我的一個朋友就曾經乾過這種事情,隻不過後來被曝光了。”
“直接告訴我們你們具體要收多少學費吧,向日葵。”
“我覺得不太對勁,現在的方老師已經是知名人士了,真要開補習班新聞媒體早該報道了...”
“互聯網上騙局層出不窮,大夥兒得多留個心眼。”
“我要給孩子報名一個名額,請問費用是多少?我隨後付款。”
對於那些不相信這件事情的家長,根本不理睬;
相信了這條信息的人則開始與向日葵私下溝通詢問,還有一部分人在旁觀等待情況發展。
周強的母親急切地加了名為“向日葵”的聯係人。
"你已成為‘向日葵’的好友,可以發起對話了。"
看到提示後,她馬上發去信息:
“您好!我想了解貴組織一些相關信息,如學費、授課方式及地點等詳情。”
“親愛的周強媽媽,本項目是由方老師主講,每晚周一到周五授課,周六日白天也有課時安排。
位置非常便捷,就在你們學校的右前方路口處。
關於費用,目前是單節課500元。
若您報名整年課程,則每節課為400元。”
“哇塞,這個價格也太高了吧?況且這又不是一對一輔導課程!”
“尊敬的家長,請理解這是基於老師的名氣而言的。
這位老師曾幫助一位基礎極差的學生進入了國家級競賽,儘管學費高昂但收獲同樣豐富。”
聽了這些話,周母內心動搖,覺得向日葵的話確實很有說服力。
若真能讓孩子的成績發生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那麼這五百塊也算是物超所值了。
隻是對於她來說,這樣的花費仍是一個不小的經濟壓力——她月薪才剛一萬出頭,並且每月還需償還五千多塊錢的車房貸款。
“讓我再考慮考慮吧,稍後我會回信給你。”
接著又有幾名父母主動添加了“向日葵”。
即便對此事半信半疑,家長們仍然希望抓住任何一個有助於孩子成長的機會嘗試一番。
就這樣,在這次交流過程中,“向日葵”最終收下了五位家長支付的共計四十萬元半年度學費款。
不僅如此,甚至還有其他微信群裡的人聽說了此訊息並積極前來谘詢詳情。
但是這麼高昂的費用顯然並不是每個家庭都能夠承受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