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方遠拍拍他的肩膀,"轉型不容易。你們有什麼應對措施?"
劉廠長眼睛一亮,"我們搞了技術培訓,讓部分工人轉崗到新設立的自動化車間。雖然投入大,但至少保住了兩百個崗位。"
在自動化車間,寧方遠看到了截然不同的景象——整潔的環境,現代化的設備,幾個年輕工人正在操作電腦控製台。
"這是我們與省理工大學合作開發的智能生產線,"劉廠長自豪地介紹,"雖然隻占全廠產出的20%,但利潤占了50%。"
寧方遠仔細詢問了技術細節和投入產出比,不時點頭。他注意到一位頭發花白的老工人正在指導年輕人操作。
"老同誌適應新技術有困難嗎?"寧方遠走過去問道。
老工人憨厚地笑了,"開始是摸不著頭腦,但廠裡請大學生來教,慢慢就會了。我這把年紀還能學新東西,挺有成就感的。"
寧方遠轉身對隨行人員說,"看到了嗎?這就是我們漢東工人的素質。隻要有合適的引導,傳統產業工人完全能夠適應技術升級。"
下午的行程轉向完全不同的景象——漢東高新科技園。現代化的建築群,綠樹成蔭的環境,與上午的老工業區形成鮮明對比。
"寧省長,歡迎蒞臨指導!"科技園管委會主任熱情洋溢地迎上來。
寧方遠擺擺手,"直接去看企業吧,我想了解真實運營情況。"
他們首先參觀了一家專注於工業自動化的小型科技企業。年輕的CEO隻有三十出頭,卻已經帶領團隊開發出多項專利技術。
"我們的控製係統已經應用在省內外十幾家工廠,"年輕CEO充滿激情地介紹,"能幫助傳統企業提高30%以上的生產效率。"
寧方遠饒有興趣地試用了一下他們的演示設備,"技術很實用,市場推廣有困難嗎?"
"最大的問題是傳統企業對新技術的接受度,"CEO坦言,"很多廠長更願意維持現狀,不願冒險投入。"
接下來參觀的幾家高精尖企業各具特色,有的專注於新材料研發,有的在精密儀器領域取得突破。寧方遠特彆關注這些企業的產學研結合模式,詳細詢問了與高校的合作機製。
"漢東有很好的科研基礎,"他對隨行人員說,"關鍵是如何把技術轉化為生產力。這方麵需要政府搭建更好的平台。"
天色漸晚,但寧方遠堅持按計劃前往最後一站——位於城郊的互聯網小鎮。這個新興的數字經濟聚集區充滿了年輕活力,咖啡廳裡隨處可見抱著筆記本電腦工作的創業者。
在一家專注於工業互聯網的初創企業裡,寧方遠見到了幾位剛從大城市回流的漢東籍年輕人。
"為什麼選擇回來創業?"寧方遠好奇地問。
"家鄉成本低,政策好,"年輕的創始人回答,"而且漢東有紮實的工業基礎,正是我們做工業互聯網需要的土壤。"
寧方遠對他們的商業模式很感興趣,"你們如何盈利?"
"我們為中小企業提供數字化解決方案,按效果收費,"創始人解釋道,"比如幫一家服裝廠優化供應鏈,節省的成本我們分成。"
回程的車上,寧方遠一直沉默不語,腦海中回放著這一天的所見所聞。當車駛過漢江大橋時,他突然開口:
"小陳,通知相關部門,明天上午開個碰頭會。漢東的經濟轉型,我已經有了一些思路。"
夜幕下的漢東燈火璀璨,傳統與現代在這片土地上交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