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空間內
林航起身,泡了一杯茶,一邊品著,一邊觀察著自己手下的這些位麵,嗯,一個個的都還蠻順利,用對了人就是讓自己省心。
1號位麵,大明位麵
最近大明官員們的日子,過得挺不錯,因為自上個月起,月俸就不僅僅是基本工資了,心心念念的補貼,終於到賬了。
當然,這個補貼,不是誰都有資格拿到的,你得符合條件才行,官方也是有理由的,補貼是專發給大明國士的,不能亂發。
至於用什麼標準來評判大明國士,官職大小?人脈背景?都不是,那不重要,官方看的是考核成績,考核過了,你就是國士。
至於考核考什麼?《論語·注釋》看過吧,這可是由內閣討論通過,對聖人思想的最新研究成果,師從朱熹朱老先生的巨著。
官方考的就是這個,而且給了重點,什麼寇可往我亦可往,什麼大明中心論,什麼大明遠洋海軍的文明與正義,寫了就給過。
並且,提前放出消息,內閣大臣已互相考核並全員通過了,閣臣會親自擔任主考官,負責在京官員與地方高官的考核工作。
待地方高官於京通過考核後,由他們負責本地低級官員的考核工作,隨後將試卷上交,如果通過率不達標,即刻罷職押回京。
通過率多少,官方沒說,你們自己猜,高了不怕,哪怕100通過率都行,說明地方的思想覺悟高,賞,但如果低了,嗬嗬。
隨著內閣的一紙調令,整個大明國頓時雞飛狗跳,在京的考核工作,隻能說還算湊合,但地方的考核工作,成績卻喜報連連。
這兩者之間為什麼差彆這麼大?
細心的同學應該發現了,對,沒錯,地方的考核工作主持官員,是有大問題的。
上述官方文件中明確說,在京通過考核的地方高官,才能在地方組織考核工作。
那沒通過的呢?抱歉,沒通過的都在京城接受思想教育呢,壓根沒放他們回去的意思,所以凡是回到地方的,全t是友軍。
由友軍負責主考,內閣還不乾涉,地方可操作的空間就特彆大,再想想通過率高了有賞,低了就丟官,傻子都知道該怎麼選。
不過內閣會隨機抽查試卷,少一份都不行,還會挑幸運兒回京,這就不是單純的虛報通過率就萬事大吉的,得做戲做全套。
起碼得讓自己負責的地方官都親筆寫,哪怕我把答案放你旁邊讓你抄呢,而且過了你有補貼拿,我有通過率,你好我也好啊。
你若實在不願意寫,就勿怪本官威逼利誘了,你若還寧死不從,行,本官不陪你玩了,從現在起,你被辭了,不是官不用考。
什麼?地方高官不會這麼沒節操,拜托,這放眼望去,全都是友軍,堅守本心的官員,都還在南京城裡接受思想教育呢。
這麼一番操作下來,地方的通過率高得離譜,最低都是驚人的九成八,有好幾處都是十成,無數補貼從南京運往地方,雙贏。
而南京,則不一樣,通過率沒有公開,但內閣門兒清,不到七成,剩餘三成,一成是在試卷上痛罵內閣,兩成則是直接罷考。
想都不用想,地方肯定也有很多這樣的官,隻不過被通過考驗的友軍主考官,都給壓下來了,說不定還被親切地叫去喝茶了。
而南京的這三成人,內閣卻並不太好下手,隻能擱置再議,並給陛下上了個折子,為什麼,難道手眼通天的內閣還能吃癟?
吃了,但也沒吃,內閣的確有權處置他們,但內閣不能這麼去做,因為這三成中的大部分,是東宮的人,很可能有太子授意。
太子朱標,是明帝國最為正統的接班人,如果說中華上下五千年,有誰的太子之位最為安穩,朱標敢喊第二,沒人爭第一。
有個後世的段子說得好,如果朱標想謀反,朱元璋能開心地蹦起來,並且立即下旨,誰不跟著太子謀反的,拉出去砍了,然後親自叫人把自己捆起來,送到朱標麵前。
段子雖然略顯誇張,但朱標的特殊性也可見一斑,和皇帝共用一套領導班子,隻能說朱元璋對朱標是真的絕對信任與疼愛。
這三成官員,背靠太子,自然不那麼怵內閣的淫威,你這破事乾的不好,還不叫我們說了?這都能通過,內閣是乾什麼吃的。
內閣沒轍,遞折子吧,收到奏折的朱元璋,掃了幾眼就把奏折扔一邊去了,留中不發,這三成官員影響不了大局,無視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