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國王李倧聽著大臣們的爭論,心中更是糾結不已——他既不願違背與大明的宗藩情誼,落下忘恩負義的罵名,又深知女真人的凶殘,不敢拿朝鮮的國運冒險。
更關鍵的是他不願意用自己國庫的糧食和物資來養明國的軍隊和流民,那樣名聲是落下了,可是付出的可是真金白銀呀!想想都肉疼!
大明確實對朝鮮有天地的恩情,可是這個恩太大了,簡直還不起,與其還不起,乾脆不如不還,反正都是得罪人。
隻不過要權衡一下,怎麼樣不一下子把人得罪死了,畢竟,大明可是個龐然大物,得罪了真的很吃不消的。
“陛下,依臣之見,不如采取拖延之策。”一名禮部老臣崔吉上前說道,他多年和大明打交道,已經完全學到了大明文官拖字訣的精髓。
“既不明確拒絕毛文龍,也不接納他們入城,讓他們在城外暫且停留。這樣一來,既不會立刻得罪大明,也能向女真人表明我國並未與明軍合作,待日後局勢明朗,再做打算。”
朝鮮國王李倧聞言,眼中閃過一絲猶豫,隨即緩緩點頭。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他知道這是個兩頭不討好的辦法,卻也是目前能想到的“最優解”——既能暫時避免與女真人發生衝突,又能不至於徹底與大明撕破臉。
在朝鮮王國上層這種兩麵三刀、首鼠兩端的心態下,采用“拖”字訣,當然不會給義州明確的命令。
毛文龍的求助被無限期的拖延開來,城外數萬百姓與明軍正處於饑寒交迫之中,他的“拖延之策”,無疑將他們推向了更深的困境。
毛文龍與數萬百姓被擋在了義州城外,陷入了前有阻礙、後有追兵威脅的兩難境地,隻能在鴨綠江東側的荒野中,挖樹根,嚼樹皮,艱難地尋找一線生機。
凍餓而死的百姓不計其數,毛文龍再也等不下去了,帶領大明的軍民包圍了義州,堵住他們的城門。
毛文龍狠狠地說:“你們既然不讓我們進去,你們也就彆出來!我看你們這頭縮頭烏龜能忍幾天?”
畢竟,天寒地凍,義州城的木柴需求量很大,義州的樵夫每天都需要出城打柴供應城內的達官貴人使用。
這一封堵四門,義州城的取暖的木柴很快就告罄了。
毛文龍也沒有做的太絕,他讓難民們將柴堆放在城門的不遠處,想要柴火?可以呀!拿東西來換!糧食,衣物,啥都行!
反正,什麼都是他們需要的,他們在城外挨凍,城內的人也彆想著好受。
剛開始,朝鮮人氣勢洶洶,派軍隊出來驅趕堵門的難民。
結果,還沒有衝到跟前,毛承祿等義子義孫帶著人頂了上去,三下五除二,將狐假虎威的朝鮮士兵打得鼻青臉腫。
有人想動刀子,結果讓他的刀還沒有拔出來,就讓毛承祿抓著脖領子拎了起來,血紅的眼珠子一瞪,屍山血海中爬出來的人,渾身都是殺氣,嚇得領頭的人差點尿了褲子,灰溜溜地退了回去。
一些士紳出城來講道理,張盤等書生出身的人就出麵,那道理講得比朝鮮人光鮮多了。
聲明,他們作為禮儀之邦的人,遇難流落至此,隻想用辛苦打來的柴火換些急需之物,並沒有做出出格的事情。
至於柴火貴了一些,那也有情可原,大雪漫天,天寒地凍,打柴也不容易,物以稀為貴,嫌貴可以不買,人家也沒有強迫你們買。
義州的樵夫出城打柴,也沒人阻攔。
至於,最後被人打悶棍,扒個光不溜溜,反而被好心的明人送回了找家人認領的事卻屢見不鮮。
樵夫家還要掏一些謝禮,感謝人家明人的救命之恩,否則,就凍死在荒郊野外了。
喜歡明末風雲:開局賣掉遼陽城請大家收藏:()明末風雲:開局賣掉遼陽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