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筆尖懸在紙上,墨水凝成一點,遲遲沒有落下。陳帆盯著那張空白紙頁,耳邊是教室外走廊逐漸響起的腳步聲。他收筆回神,將鋼筆插回筆袋,從書包裡取出硬皮文件夾。
昨夜打印的那份數據記錄被他夾在最上一頁。他翻開報紙,找到今日陸家嘴的收盤價,用紅筆工整地填進表格。做完這些,他順手往前翻了幾頁,核對起之前的錄入數據。
7.6元。
他在3月12日這一欄停住。電子表裡記的是7.5元。
他皺了下眉,手指輕輕敲了兩下桌麵。不是印刷問題,也不是記憶偏差——他在校門口報刊亭翻過合訂本,原始信息清清楚楚寫著“7.6”。錯的是他自己。
三天前晚上,連續三小時錄入後,視線有些發花。筆記上的“7.6”被他抄成了“7.5”。當時沒察覺,之後也沒複核。
他合上文件夾,起身往教學樓東側走。機房門虛掩著,裡麵沒人。他打開電腦,等係統啟動後調出Excel文檔,滾動條拉到第十二行。
果然。
他退出程序,重新開機,在低負載狀態下打開VBA編輯器。這次隻寫一段最簡單的代碼:每五十行分段掃描,判斷當日收盤價與前一日差值是否超過0.1元。變量名改得更短,循環結構壓縮到最小占用。
運行。
屏幕卡頓一秒,進度條緩慢推進。三十秒後,彈窗跳出:“發現異常數據3處。”其中一條正是3月12日的錯誤。
他逐條修改,保存新版本。這次格外小心,先檢查路徑,再確認文件名——stockdata199803.xlsx,一個字母不少。另存一份到D盤根目錄,又複製到U盤模擬盤中。
剛退出Excel,門外傳來腳步聲。
林悅站在門口,手裡抱著一疊剪報。“王浩說你在這兒,讓我問問要不要幫忙整理這些。”
陳帆點頭,示意她進來。“放桌上就行。”
她把資料放下,目光掃過顯示器。“你剛才在改數據?我看見紅色標亮的那一行。”
“錄錯了。”他說,“少了個點。”
“就差一分錢?”她走近了些,“值得重跑一遍程序?”
“不是一分錢的問題。”他拉動滾動條,展示前後幾天的數據曲線,“如果起點偏了,後麵的分析全會跟著歪。就像走路,第一步踏偏半寸,走一百步就差出幾米。”
林悅沒接話,而是俯身看向屏幕左側的日誌記錄。“你每天都要核一次?”
“不止。”他打開另一個表格,“每條數據至少比對兩次。報紙一次,錄入後再對照筆記一次。現在加上程序篩一遍。”
她忽然想起什麼。“上次操場畫圖,你說支撐位和壓力位,是不是也靠這些數字算出來的?”
“是。”他調出一張圖表,“比如這條線,是過去五天的平均成交價。價格靠近它時,漲跌概率就會變化。但如果數據本身不準,這條線就是假的。”
林悅沉默了一會兒。“那你現在這個……到底算到什麼程度了?”
陳帆關掉圖表界麵,重新打開主數據庫。密密麻麻的數字鋪滿屏幕,每一列都標注著日期、開盤、最高、最低、收盤、成交量。
“還不夠。”他說,“現在誤差率還在0.3%以上。理想狀態是低於0.1%。”
“為什麼非得這麼準?”
“因為我要用它預測未來。”
聲音不高,卻像一塊石頭落進靜水。林悅抬眼看他,發現他的視線始終落在屏幕上,仿佛隻是陳述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
“你是說……還沒發生的股價?”
“不隻是股價。”他點了點鼠標,切換到未完成的模型框架,“市場什麼時候漲,哪隻股票會動,資金流向哪裡——這些都能從數據裡看出痕跡。前提是,數據必須真實。”
林悅的手指無意識地摩挲著文件夾邊緣。“可你怎麼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就算數據全對,也不等於能算命。”
“不是算命。”他拖動時間軸,展示一組曆史走勢與預測線的對比圖,“你看這裡,三月八號之前,係統標記出量價背離信號。第二天果然回調。這不是猜,是規律重複出現。隻要抓得住節奏,就能提前反應。”
她盯著那兩條幾乎重合的曲線,眉頭微蹙。“所以你熬夜錄數據、寫程序、反複檢查……就是為了這個?”
“不然呢?”他轉頭看她,“你以為我隻是為了幫王浩賺那幾百塊?”
林悅沒立刻回答。她想起前幾天操場上那根粉筆畫出的K線,想起他蹲在地上一筆一劃描摹支撐位的樣子。那時候她以為他隻是想證明自己懂點東西。但現在看來,那些動作背後藏著更大的東西。
“可你一個人做這些,太慢了。”她說,“而且容易出錯。像今天這種漏記,以後還會發生。”
“所以我需要更好的方法。”他指著U盤模擬盤,“下一步是自動化采集。但設備跟不上,隻能一步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