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帆把報紙從收發室的鐵皮櫃裡抽出來時,手指在“陸家嘴”三個字上停了一瞬。版麵右下角,600663的收盤價印得清楚:8.25元。他沒翻第二遍,直接合上報紙,轉身往教學樓走。
走廊儘頭的風從窗口灌進來,吹得紙頁嘩響。他把報紙夾在腋下,另一隻手摸了摸書包側袋——軟盤套還在,硬紙殼邊緣有點翹起,但沒裂開。
教室門開著,幾個同學正圍在後排說話。王浩站在中間,手裡捏著一張對折的紙,看見陳帆進來,幾步跨過來:“你看到了嗎?”
“看到了。”陳帆說。
“我剛去營業部查了結算單,”王浩聲音壓不住,“五百塊買了六百股,今天全賣了,淨賺三百零二。你說八塊二毛五,一分不差。”
陳帆點頭,走到自己座位前拉開書包,把報紙塞進筆記本裡。封皮上用鋼筆寫著一行字:金融洞察係統V0.1——首項實證記錄。
“你怎麼算出來的?”王浩追問,“是不是有什麼內部消息?我爸炒了三年股,從沒見誰提前說得這麼準。”
“不是消息。”陳帆翻開筆記本,抽出一頁帶表格的紙遞過去,“這是三周來的數據校驗表,每一筆都核對過。我做了個趨勢推演模型,基於波動率和換手率的變化規律。”
王浩盯著表格看了半天,抬頭:“這玩意兒……真能管用?”
“這次是第一次驗證。”陳帆指了指最後一列,“預測漲幅區間是6.0%到6.4%,實際是6.2%。誤差在可接受範圍。”
話音剛落,旁邊一個戴眼鏡的男生湊過來:“那你明天能不能算算彆的?比如太極實業?”
“樣本量不夠。”陳帆把紙收回來,“單一案例不能代表係統普適性。”
“彆裝了,”另一人笑,“你要是真有這本事,乾嘛還天天蹲機房錄數據?早該去券商上班了。”
陳帆沒反駁,隻是合上筆記本,放回書包最裡層。他知道這些人不信,也理解。三天前那份被撕碎的紙條,早就沒人記得了。
下午第一節課是數學。老師在黑板上寫題,陳帆低頭翻Excel文件。屏幕上的K線圖已經更新,最後一點落在8.25的位置,與預測線完美重合。他拉出公式欄,檢查了一遍條件判斷邏輯——沒有漏洞。
課間鈴響,他起身去了趟洗手間。回來時發現座位周圍又圍了幾個人,班主任站在門口,眉頭微皺。
“陳帆,來辦公室一趟。”
辦公室裡光線暗了些,窗外樹影晃動。班主任坐在桌後,手裡拿著一張打印的股市行情截圖。
“王浩剛才去找了年級組長,說你預測了一隻股票的漲幅。”班主任抬眼,“學校不允許學生參與證券交易,更彆說公開傳播這類信息。你解釋一下。”
“我沒有推薦任何股票。”陳帆站直了,“我隻是做了一個數據分析練習,用曆史價格和成交量建立了一個簡單的回歸模型。王浩的投資是他個人決定,我不知情。”
“那這個?”班主任指著圖上圈出的8.25元。
“是模型輸出的結果。我在驗證它的準確性。”
“用真錢驗證?”
“不是我用。”陳帆平靜地說,“而且金額很小,屬於個人行為。我的重點是係統本身,不是賺錢。”
班主任盯著他看了幾秒,最終歎了口氣:“行吧。但以後彆在教室談這些,影響不好。”
“明白。”
走出辦公室,走廊已經空了。他快步回教室,剛坐下,林悅從門口探頭:“校長找你,現在就去。”
校長辦公室在三樓拐角。門虛掩著,裡麵有人說話。陳帆敲了兩下。
“進來。”校長的聲音。
屋裡除了校長,還有個穿灰西裝的中年男人,胸前彆著市教委的牌子。
“坐。”校長指了指椅子,“這位是市教育局科技科的張主任。今天上午,你們班王浩同學的父親打了個電話,說有個高中生準確預測了陸家嘴的股價波動,還建議我們關注一下。”
陳帆沒說話。
“我們查了你之前交上去的科技創新項目申報表,”張主任開口,“說是‘基於統計模型的金融市場分析工具’。現在看來,不隻是想法那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