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器開著,右側窗口正滾動著一行行數據:浦東金橋+0.47%,外高橋+0.32%,中華企業+0.18%……左側是一個K線圖,線條細密,標著自動標注的趨勢箭頭。
“這些……是你現在弄的?”她走近幾步,聲音低了些。
陳帆坐在椅子上沒動,隻點了下鼠標。係統開始生成新的分析摘要,標題緩緩浮現:《基於政策節點匹配的區域性估值修正模型(測試版)》。
“你什麼時候做的?”她回頭看他,“這東西……真的能自己跑?”
他沒回答,而是打開數據庫界麵,調出過去七十二小時的采集記錄。一共二十四條,每條都帶有精確到分鐘的時間戳和來源標記。
“以前靠手抄報紙,一天最多錄二十條。”他說,“現在,它自己就能抓。”
林悅怔住了。她盯著屏幕,像是第一次真正看清這個人做的事。不是補習功課,也不是應付考試,而是在一間普通居民房裡,用一台自己拚湊的電腦,一點點搭起某種彆人根本看不見的東西。
“可是……98年,怎麼可能做到這些?”她的聲音輕得幾乎聽不見。
陳帆終於抬頭看了她一眼。燈光照在他臉上,眼睛很亮。
“不是可能不可能。”他說,“我已經做了。”
屋子裡安靜下來。路由器指示燈還在閃,紅綠交替,像心跳。
林悅慢慢蹲下身,看著主機側麵的散熱口,風扇轉動的聲音低沉而持續。她忽然伸手碰了碰機箱外殼,金屬冰涼。
“你媽知道你用了她的錢嗎?”
“不知道。”他說,“但她給了我這筆錢,就沒問用途。”
“萬一失敗了呢?”
“那就再想辦法。”他關掉采集界麵,打開本地備份的日誌文件,“隻要邏輯沒錯,設備能撐住,早晚能跑通。”
林悅站起來,退後半步,看著他坐在電腦前的樣子——背挺得很直,手指懸在鍵盤上方,像隨時準備敲下某個決定性的指令。
她忽然說:“你真的不一樣了。”
陳帆沒回應。他重新啟動采集腳本,屏幕右下角彈出新提示:“連接建立,正在獲取最新行情……”
數據流再次滾動起來。
他盯著那一串跳動的數字,直到聽見身後關門的聲音。
林悅走了。桌上留著那個沒拆封的牛皮紙袋。
他沒去看,而是調出係統資源占用監控。CPU使用率穩定在37%,內存占用58MB,硬盤讀寫正常。他知道這套設備撐不了太久,未來需要更快的處理器、更大的存儲、真正的公網接入。但現在,它已經能獨立運轉。
兩萬塊錢,買不來奇跡。但它買來了時間,買來了不依賴任何人的資格。
他打開記事本,寫下一行新計劃:
“下一步:接入更多電子信源,優化采集頻率,測試跨日連續運行穩定性。”
寫完,他保存文件,關閉所有窗口。
主機仍在運行,風扇聲填滿了房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