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遠的回車鍵剛落下,係統界麵跳出新一版模型加載成功的提示。陳帆的目光掃過三塊屏幕,浦發銀行的持倉收益曲線穩中有升,國債期貨的基差監控未見異常,情緒因子評分維持在中性區間。他沒說話,隻是將鼠標滑輪向下滾動,調出了Level2行情接口的原始數據流窗口。
“把‘中興通訊’的盤口拉出來。”他說。
李陽立刻切換頁麵,十檔買賣隊列在副屏展開。時間是上午十點零七分,股價處於昨日收盤價上方1.3%,成交不算活躍,但買一檔掛著三筆百手整數單,賣一檔則不斷被小單吃掉又迅速補上。
“這掛單太規整了。”陳帆盯著那幾筆始終不動的買單,“誰會在這種位置掛整整一百手,還不撤?”
李陽放大時間軸,逐幀查看委托變化。每隔四分鐘,同一席位就會在相同價位重新掛出百手買單,而前一筆恰好在此時被撤銷。與此同時,另一個關聯賬戶在賣二、賣三位置頻繁小額拋售,成交量均為五十手或其倍數,價格緊貼買一。
“不是散戶。”李陽低聲說,“節奏太一致了。我寫個腳本篩一下這種模式。”
鍵盤敲擊聲隨即響起。張遠也轉過頭來,看著盤口數據。“但它技術形態沒問題啊,MACD金叉剛形成,布林帶開口也在擴大。要是這時候出倉,萬一真是啟動呢?”
“形態可以做出來。”陳帆調出曆史記錄,“還記得‘四川長虹’那次嗎?也是這種百手對倒,三天後跌停。”
那是五個月前的事。當時他們還沒接入Level2數據,隻能看到總量成交,看不出細節。如今接口打通,每一筆委托背後的資金動向都暴露得更清晰。
“現在不一樣了。”陳帆繼續說,“以前我們靠結果判斷,現在要看過程。這些單子沒有衝擊成本,也不急於成交,目的不是買入,而是製造熱度假象。”
李陽的腳本運行完畢,屏幕上彈出三條標記:
【異常交易序列01】
時間:09:48:2309:52:17
席位A連續掛撤百手買單3次
席位B同步賣出50手×6筆
成交價偏離賣一不足0.05元
【異常交易序列02】
時間:10:03:0810:07:44
模式重複,新增席位C參與對倒
期間主力資金淨流出127萬元
【異常交易序列03】
當前進行中,強度增強
“這不是吸籌。”李陽合上分析報告,“這是抬價出貨。”
張遠盯著自己負責的實盤組合。賬戶裡有8%的資金壓在這隻股上,按當前市值計算接近一百二十萬元。若等到放量下跌再走,至少損失一半。
“要不要先減一部分?”他問。
“全部清。”陳帆說,“分五批,每批間隔兩分鐘,用市價單快速完成。彆給對手反應時間。”
指令下達後,係統自動拆解賣出任務。第一筆二十手委托瞬間成交,股價微幅下探。第二筆跟進時,賣一檔已出現大單堆積,流動性開始惡化。
“有人察覺了。”李陽提醒。
“那就加快。”陳帆不改語氣,“剩下的三筆連發,跳過等待期。”
鍵盤敲下確認鍵,最後六十手倉位在四十七秒內全部離場。成交均價比首筆低了0.18元,但整體仍鎖定12%收益。就在最後一筆成交回報返回的同時,主屏右側的消息欄彈出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