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陽的手指在鍵盤上懸停片刻,最終敲下回車。函數分支“multisessioncorrelationcheck”成功加載,係統日誌刷新出一行綠色標記:【模塊更新完成,關聯檢測精度提升至93.6%】。主屏右下角的實時掃描進度條正緩緩推進,七隻持倉股逐一通過風險篩查,無一觸發預警。
就在這時,實驗室門被推開。
陳帆抬頭,看見一位戴銀邊眼鏡的中年***在門口,身後跟著兩名學生模樣的年輕人。他沒起身,隻是將視線從屏幕移開兩秒,又落回數據流上。
“你們就是金融洞察係統團隊?”那人語氣平和,目光掃過三塊並列的顯示器,“我是經濟係的教授。”
張遠迅速調出係統待機界麵,遮住後台運行邏輯。李陽關閉了剛生成的行為分析報告窗口。
“聽說你們用AI做市場預測。”教授走近幾步,站定在主控台前,“準確率很高?”
“我們不做宣傳。”陳帆說,“隻看結果。”
“那我出個題目。”教授從公文包裡取出一份打印件,放在操作台上,“下周滬鋁期貨周線走勢,你們的模型能判斷方向嗎?”
李陽瞥了一眼文件標題:《基於時間序列與季節性因子的有色金屬價格回歸模型——滬鋁案例預測》。下方圖表顯示,未來一周下跌概率為52%。
“你們認為會跌?”陳帆問。
“去庫周期結束,下遊需求疲軟,曆史同期九成概率回調。”教授語氣平穩,“你們要是敢賭上漲,我們可以做個對照實驗。”
張遠看向陳帆。陳帆沒有立刻回應,而是打開係統內嵌的商品期貨分析模塊,輸入“滬鋁”代碼。界麵跳轉,三大維度評分隨即浮現:
【跨市場基差】:現貨貼水收窄,進口窗口關閉,支撐增強→評分8.4/10
【庫存變動】:交易所倉單連續五日下降,降幅超去年同期→評分7.9/10
【持倉結構】:主力多頭席位淨增倉比例達17%,空頭未明顯跟進→評分8.1/10
綜合評估:上漲概率87%。
“我們預測上漲。”陳帆調出推演路徑圖,投影到側牆屏幕上,“驅動因素是政策預期疊加有色板塊輪動。上周銅價已啟動,鋁作為低估值品種,存在補漲空間。”
教授盯著圖表看了幾秒,眉頭微皺。“你們的模型怎麼解釋這種聯動?有沒有協整檢驗?誤差修正項設定是多少?”
“我們不依賴單一統計框架。”陳帆答,“係統融合了基本麵變化速率、資金流向突變點和跨品種相關性動態權重,這些變量在過去兩年訓練中驗證過有效性。”
“可你們無法解釋每一步決策邏輯。”教授聲音略提,“黑箱輸出再準,也不能替代理論推導。”
“您上次發表的文章裡提到,均值回歸適用於穩定周期。”李陽忽然開口,“但今年宏觀波動加大,傳統參數滯後明顯。我們查過您團隊前三個月對‘鋅’和‘螺紋鋼’的預測,偏差分彆達到6.3%和8.1%,而我們的係統同期誤差控製在2.7%以內。”
教授沉默一瞬,隨即點頭:“所以你是說,現實比模型更快?”
“是數據反應速度的問題。”陳帆接道,“你們用周頻數據建模,等得出結論,行情已經走完一半。我們每十五分鐘更新一次因子狀態,捕捉的是趨勢拐點前的信號積累過程。”
教授看著屏幕上的時間軸,上麵密布著不同顏色的標記點,代表係統在過去三個月對各類商品的預測節點。紅色為錯誤,綠色為正確。視野所及,幾乎全是綠。
“那就實戰見真章。”他說,“以這周收盤價為準,誰的判斷更接近實際走勢,算誰贏。”
“可以。”陳帆點頭,“但不是為了爭輸贏。如果您願意,賽後我們可以共享這次推演的數據鏈路。”
教授遲疑了一下:“下周我帶研究生來聽一次技術彙報。”
門關上前,他的背影頓了頓,沒回頭。
房間裡恢複安靜。服務器風扇依舊低鳴,主屏左上角的時間顯示下午兩點四十一分。
“他們根本不懂什麼叫實時響應。”張遠低聲說。
“但他們有學術話語權。”李陽調出係統記錄麵板,開始整理本次交互的日誌,“這場對決不隻是預測比賽,是方**的認可戰。”
陳帆沒說話。他重新打開滬鋁的詳細分析頁,放大最近二十四小時的資金流向熱力圖。一條明顯的主力介入曲線從周二晚間開始抬升,集中在三家營業部席位,且成交分布避開大宗交易時段,呈現典型的漸進吸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