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一下。”陳帆說,“等兩分鐘。”
他們等到十點零五分,買盤重新聚集,第二筆以六塊八毛九部分成交。第三批則采用更緩慢的拆單方式,每五千股間隔一分鐘發出,避免衝擊市場。
最後一筆賣出完成時,時間為十點三十八分,賬戶資金增加二十五萬三千餘元,扣除手續費和稅費後,淨規避損失一萬一千六百元。
“差一點就被吃掉了。”張遠靠回椅背,額頭有些出汗,“這錢不是賺的,是搶回來的。”
陳帆沒有回應,而是打開了清算日誌。係統自動生成了一份執行報告,標題為:“邯鋼轉債強贖應對全過程追蹤”。其中,“損失規避”一項標注綠色,數值為11600元。
他往下拉,看到一個異常記錄:某個大型券商自營賬戶在同一轉債品種上持有超過八百萬麵值,截至上午十點半仍未提交轉股申報。
“這個倉位……”李陽湊近看,“還沒動?”
“不可能不動。”張遠搖頭,“這種體量的賬戶都有自動化提醒,除非——”
“係統沒響。”陳帆輕聲說,“他們的監控模塊漏掉了這條公告。”
李陽迅速檢索該券商近期公開信息,發現其IT部門上周剛發布通知,稱正在進行內部交易係統升級,部分非核心功能暫時降級運行。
“也就是說。”張遠喃喃,“他們明明有預警機製,但關鍵時刻斷了。”
“不是機製問題。”陳帆指著數據流中的抓取時間,“我們的係統是在五點四十三分捕獲公告,而他們內部係統直到八點十五分才標記‘待處理’。中間兩個多小時空白。”
“人工審核卡住了。”李陽明白過來,“自動采集到了,但審批流程太長,等層層上報,已經錯過窗口。”
房間裡安靜了幾秒。
“信息差真能吃人。”李陽低聲說。
陳帆依舊盯著屏幕。他知道,這筆交易本身並不複雜,甚至談不上技術難度。真正決定勝負的,是響應速度、判斷依據和執行鏈條的完整性。他們贏的不是知識,而是流程。
他調出係統架構圖,在“事件驅動層”新增一個子模塊,命名為“強贖識彆引擎”。設定規則如下:每日收盤後自動掃描所有存續轉債,對比股價與轉股價比例,一旦滿足“十五個交易日超130%”條件,提前五天生成關注名單;進入最後三個交易日時,自動提升預警級彆,並鎖定相關持倉。
“以後這類事不能再靠人盯。”他說,“必須機器主動找出來。”
李陽點頭,開始編寫規則腳本。張遠則整理本次操作的時間軸,準備歸檔進團隊應急手冊。
“其實最危險的不是不知道。”張遠忽然開口,“是以為自己知道。”
“什麼意思?”
“你看那個券商。”他指著日誌裡的賬戶編號,“他們肯定有預案,也有係統,甚至比我們還專業。但他們相信流程會自動運轉,結果偏偏就在最不該斷的地方斷了。”
陳帆沒說話,隻是將“邯鋼轉債”的全部操作記錄標記為“高優先級複盤案例”,並設置每月自動提醒一次。
時間接近中午,服務器風扇依舊低鳴運轉。主屏左側,可轉債監控列表持續刷新,幾十隻品種按剩餘期限排序排列。其中一隻能源類轉債突然躍入預警區,係統自動標紅,提示其正股價格已連續十二日站上轉股價130%閾值。
陳帆的目光移了過去。
“怎麼了?”李陽察覺到他的停頓。
他沒有回答,而是雙擊該條目,調出發行方近三年公告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