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後,封閉式路演在園區會議室舉行。
兩位大學教授坐在前排,麵前擺著打印整齊的產品說明書。其中一位翻到風控章節,指著那條紅色橫線:“你們設定的止損點比行業平均激進,通常都在0.7以下。為什麼選0.8?”
周婷接過話筒:“因為我們的目標不是搏反彈,而是防失控。當市場進入下跌延續狀態,曆史數據顯示後續繼續下行的概率超過六成。我們寧可錯殺,也不願讓風險敞口持續擴大。”
另一位教授問:“你們團隊平均年齡不超過二十五歲,如何保證長期運作的穩定性?萬一有人畢業離開,或者理念分歧導致分裂?”
“這不是依賴個人的團隊。”周婷調出係統日誌界麵,“過去五百三十天,策略模塊無人工調整。每一次買入賣出,都源於數據輸入與規則判定。即使今天所有人都離開,係統仍會按照既定邏輯運行。”
她頓了頓,補充一句:“我們現在做的,其實是智能投顧的雛形。未來還會引入多模型投票機製,進一步降低單一策略失效的風險。”
兩位教授交換了一個眼神。片刻後,年長那位合上文件夾:“我可以投五十萬,但有一個條件——每季度提供一次完整的操作歸因分析。”
“沒問題。”陳帆點頭,“我們會附上每一筆回測對比和實際執行偏差說明。”
另一人笑了笑:“那我也跟五十萬。不過彆指望我拉人進來,我隻為自己負責。”
當天傍晚,銀行到賬通知彈進財務係統。
張遠盯著屏幕,手指微微發抖。他沒有跳起來歡呼,也沒有拍桌大笑,隻是輕輕點了刷新鍵,確認數字無誤後,低聲叫李陽:“你來看看,是不是真的進了?”
李陽湊近一看,核對戶名和金額,點頭:“沒錯,托管行已經確認。”
“三百萬。”張遠喃喃道,“真有人願意把錢交給我們。”
“因為他們看到的不是我們。”陳帆站在主控台前,目光落在新上線的產品監控麵板上,“是這套能獨立運轉的係統。”
屏幕上,“趨勢守護一號”的淨值欄顯示為1.000,狀態為“運行中”。下方細分字段實時更新:持倉集中度34%,最大單股占比6.2%,風險敞口評級B級。
李陽正在後台加載最新的風控腳本。他將止損邏輯嵌入核心線程,設置雙重校驗機製,並綁定短信報警通道。隻要淨值觸及0.85,不僅係統彈窗提醒,還會向三人手機同時發送警報。
“現在就算我們睡著了,它也會自己動手。”他說。
周婷將最後一份簽字掃描件歸檔,順手把“智能投顧雛形”幾個字加粗標亮。她沒保存完就關掉了文檔,轉頭看向陳帆:“下一步是不是要建獨立服務器集群?現在的設備撐不住多產品並行。”
“已經在聯係機房資源。”陳帆回答,“但現在還不急。首要是讓這隻產品平穩走過前三個月。”
他伸手調出托管協議副本,目光掃過責任條款那一欄。
就在這一刻,係統右下角跳出一條提示:
【賬戶A01申購確認】
【金額:3,000,000元】
【結算完成時間:17:23:41】
陳帆的手指停在回車鍵上方,指尖微壓,尚未抬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