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標在確認鍵上方停頓不到一秒,陳帆的手指便落了下去。
“啟動。”
VWAP算法模塊的進度條開始滾動,深發展、浦發銀行、招商證券三隻藍籌股被載入標的池,首筆五十六萬股的買入指令進入執行隊列。係統自動拆解為一百零三筆子單,每筆數量控製在流通盤的千分之一點五以內,時間跨度設定為四小時,完全貼合當日成交量分布預測曲線。
李陽盯著拆單日誌,眉頭微皺。“第一筆掛單價格比現價高兩檔,會不會太激進?”
“不是激進。”陳帆盯著Level2盤口數據,“現在買一檔隻有八萬股,我們這單要是直接頂上去,等於告訴全市場有人要掃貨。係統選擇掛到買二,等彆人先填前一檔,這是流動性管理的基本邏輯。”
話音剛落,第一筆七千五百股的委托成交,價格與市價持平。隨後二十秒內,第二筆、第三筆接連觸發,均以不衝擊盤口的方式完成撮合。
張遠調出實時成交明細表,低聲念:“第十一筆開始,係統主動降速了。原計劃每分鐘三單,現在變成兩單半。”
“因為大盤量能萎縮。”陳帆接過話,“十分鐘前滬深兩市平均每分鐘成交額是三百四十億,現在掉到三百一十億。係統識彆到整體流動性收緊,自動拉長下單周期,避免被動抬價。”
李陽點頭,手指在鍵盤上敲下一行命令,調出算法內部的狀態機日誌。屏幕上跳出一組動態參數:波動率修正係數從1.0調整至0.87,訂單釋放速率同步下調,滑動窗口內的成交量占比重新校準。
“它真的在‘看’市場。”張遠說。
第三十七筆委托發出時,盤口突然出現異常。原本穩定的買一檔掛單在成交瞬間被撤走大半,係統報價直接穿透到買三,導致該筆成交價高出基準價0.41%。
警報燈閃了一下。
張遠幾乎同時伸手去摸強製中止按鈕。
“彆動。”陳帆聲音不高,但壓住了操作台前的氣氛,“這不是故障。”
他調出盤口熱力圖,疊加過去三十秒的逐筆成交軌跡。畫麵顯示,在那筆委托發出前兩秒,有三個陌生IP地址集中掛出總計十二萬股的賣單,位置全部卡在買一和買二之間,結構高度可疑。
“有人在試盤。”陳帆說,“故意製造流動性陷阱,想逼我們高價接貨。”
“那係統怎麼還繼續掛單?”
“因為它判斷出了異常。”陳帆指著延遲補償模塊的反饋記錄,“第十三輪迭代後,算法已將該時段的置信度下調至68%,自動切換為‘觀察模式’——後續九筆單子全部改為被動掛單,等待對手方主動成交,不再追價。”
果然,從第三十八筆開始,所有委托都掛在買四或更低位置,雖成交速度變慢,但加權成本迅速回落。到第七十五筆時,盤口恢複正常,係統隨即恢複標準節奏。
“這已經不是簡單拆單了。”李陽看著最終統計,“它在和彆的資金博弈。”
中午十二點十七分,最後一筆委托完成交割。係統自動生成執行報告:總成交量五十六萬兩千三百股,加權成交價較當日VWAP基準低0.32%,衝擊成本節約率達41.6%。
張遠反複核對著數據。“我們以前手動拆單,能做到低於0.15%就不錯了。這次……相當於白撿了近百萬的價差。”
“關鍵是可複製。”李陽打開後台調度日誌,“整個過程沒有一次人工乾預。連應對試盤的操作都是模型自主決策,基於上周訓練的‘異常交易行為識彆’子模塊。”
陳帆沒說話,而是調出係統資源占用圖表。CPU峰值負載僅67%,內存使用穩定,網絡延遲平均維持在9毫秒以內。這意味著當前架構還能並行處理至少三倍規模的訂單流。
“把這次全流程打包存檔。”他說,“命名‘VWAPV1實戰案例’,權限設為團隊可見。”
“要不要加個標簽?”張遠問,“比如‘首次規避流動性狙擊’?”
“不用。”陳帆搖頭,“係統隻記錄事實,不添加主觀描述。讓數據自己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