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銘那句“要走新路,得先找一個能把路修得漂漂亮亮的‘修路人’”,像一句玄奧的讖語,在空曠的走廊裡輕輕回蕩。
林薇看著陳銘那張沉靜如水的側臉,心中的崇拜與擔憂交織成了一張複雜的網。
她相信陳銘哥總有辦法,但這一次的困局,對手太陰險,局勢太凶惡,她實在想不出,到底要去哪裡找這麼一個神通廣大的“修路人”。
陳銘沒有再多做解釋,他轉身走回了綜合科的辦公室。
剛剛經曆了一場風暴的辦公室,此刻安靜得有些過分。
同事們都埋著頭,假裝在忙碌,但那一道道時不時瞟過來的,夾雜著敬畏、好奇與疏遠的複雜目光,卻暴露了他們內心的不平靜。
陳銘對這一切視若無睹,徑直走回自己的座位。
他的目光在桌麵上掃過,最後,落在一個小小的名片夾上。
他伸出手,不緊不慢地從裡麵抽出一張設計簡約,卻質感十足的白色卡片。
卡片上,隻印著一個名字,一個職位,和一串電話號碼。
平江縣電視台,記者,宋佳。
看到這張名片,林薇的眼睛猛地睜大了。
她當然記得這個名字!
那是在冰雹災害之後,親自來采訪陳銘,在縣電視台新聞裡,將陳銘塑造成“科學救災青年先鋒”的那個王牌女記者!
“陳銘哥,你……你要找她?”林薇壓低了聲音,語氣裡充滿了不確定。
找媒體幫忙,這確實是一條路。
但媒體是一把雙刃劍,用得好,能造勢;用不好,一旦把櫻桃滯銷的困境捅出去,很可能就會被張建那邊的人利用,反過來炒作成“政績工程失敗”,造成更惡劣的負麵影響。
陳銘沒有回答,隻是用手指輕輕叩了叩那張名片,臉上露出一種高深莫測的微笑。
他拿起桌上的黑色座機電話,沉穩而精準地,按下了那串數字。
電話接通,聽筒裡傳來一個清脆、乾練,帶著職業性禮貌,卻也透著一絲疏離感的女聲。
“喂,你好,哪位?”
“宋記者,你好,我是陳銘。”
陳銘的聲音平靜而溫和。
電話那頭,有那麼一瞬間的沉默。
隨即,宋佳的聲音明顯熱情了幾個度,那份職業性的疏離感瞬間融化了。
“陳主任!是你啊!真是稀客,怎麼想起來給我打電話了?”
她當然記得這個名字。
那個在天災麵前,冷靜得不像話,在鏡頭麵前,說話滴水不漏,格局大得驚人的年輕人,給她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
“冒昧打擾了。”陳銘的語氣依舊不疾不徐,“是這樣的,宋記者,我手上有一個關於‘科技興農’的絕佳題材,或許能成為咱們平江縣今年的年度新聞。不知道你有沒有興趣,抽空聊一聊?”
他沒有提任何困難,沒有說半句求助。
他隻是拋出了一個對於真正的媒體人來說,最無法抗拒的誘餌——新聞價值。
“年度新聞?”宋佳的職業嗅覺瞬間被勾了起來,她的聲音裡帶上了一絲興奮和好奇,“好啊!當然有興趣!陳主任定時間地點,我隨時有空!”
“那就今天下午,電視台旁邊那家咖啡館,怎麼樣?”
“一言為定!”
掛斷電話,林薇看著陳銘,小臉上寫滿了欽佩。
她發現,陳銘哥總是能精準地抓住每個人的要害,李大山需要的是希望,而這位宋大記者,需要的則是新聞。
……
下午,縣電視台旁邊的“藍山咖啡館”。
宋佳提前到了,她穿著一身裁剪得體的米白色西裝套裙,長發束在腦後,顯得既乾練又知性。
她看到陳銘推門進來,主動招了招手。
兩人落座,沒有過多的寒暄,宋佳便開門見山,一雙明亮的眼睛緊緊盯著陳銘,充滿了探究。
“陳主任,能被你稱作‘年度新聞’的題材,一定不簡單吧?說來聽聽,到底是什麼?”
陳銘端起咖啡,輕輕抿了一口,卻沒有直接回答她的問題。
他反而將話題,引向了一個更高遠的層麵。
“宋記者,你覺得,我們平江縣的農業,未來的出路在哪裡?”
宋佳愣了一下,沒想到他會問出這麼一個宏大的問題。
她思索片刻,專業地回答道:“應該是規模化和產業化吧,這也是縣裡一直在提倡的方向。”
“沒錯。”陳銘點了點頭,嘴角勾起一抹自信的微笑,“但我想在後麵,再加上兩個詞——科技化,和品牌化。”
他放下咖啡杯,身體微微前傾,一股強大的氣場,開始在他身上凝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