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王維與王縉:盛唐雙璧的手足情_走入唐宋詩詞的河流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走入唐宋詩詞的河流 > 第二十二章王維與王縉:盛唐雙璧的手足情

第二十二章王維與王縉:盛唐雙璧的手足情(1 / 2)

你要是聊盛唐文人,總繞不開王維——“詩佛”“詩中有畫”,好像他一輩子都活在輞川的煙雨裡,彈琴、看山、等桂花落。

你知道嗎?這位看似清冷的“佛係詩人”,一輩子最放不下的人,是他的親弟弟王縉。

他們是山西永濟出來的官宦子弟,父親早逝,從小就相依為命;是長安城裡的“雙子星”,一個寫詩能讓全天下傳唱,一個寫文章能讓皇帝點頭;是安史之亂裡的“生死搭檔”,一個陷賊中守著忠心,一個在前線拚著戰功,還敢用自己的官換哥哥的命;更是晚年隔著千山萬水的“牽掛”,一個為了見弟弟辭官,一個趕不及見最後一麵抱憾終身。

王維的詩裡藏著山水,藏著禪意,最軟的那處,藏的全是王縉。他們的兄弟情,不是“兄弟同心,其利斷金”的口號,是實打實的“我活著,就不能讓你受委屈”,是盛唐裡最暖的一束光。

長安少年遊:一個寫詩封神,一個提筆千金,兄弟倆是彼此的“名片”

很難想象,後來能寫出“空山新雨後”的王維,年輕時也是個“鮮衣怒馬”的主兒——不是因為家境多好,是因為身邊有個能跟他“並肩打天下”的弟弟王縉。

兄弟倆差一兩歲,父親走得早,母親一個人拉扯他們長大。好在河東王氏是書香門第,母親教他們讀書寫字,沒幾年,兄弟倆就成了蒲州(今山西永濟)出了名的“神童”:王維十歲能寫詩,十五歲帶著詩稿闖長安;王縉更偏文,寫文章又快又好,還練得一手好隸書,拿出去能當字帖。

開元初年,兄弟倆一起去長安求發展——那時候的長安,是全世界的中心,想出頭的文人能從朱雀大街排到城外。可王維和王縉不一樣,他們不用“蹭飯局”“遞名片”,很快就憑著本事闖開了名氣。《舊唐書》裡寫得實在:“開元、天寶間,昆仲宦遊兩都,凡諸王駙馬豪右貴勢之門,無不拂席迎之,寧王、薛王待之如師友。”

啥意思?就是長安、洛陽的王爺、駙馬、權貴,見了他們兄弟倆,都得趕緊把座位擦乾淨請他們坐,寧王、薛王更是把他們當老師朋友待。這可不是吹牛,你想想,要是沒真本事,誰會給兩個外地來的年輕人這麼大麵子?

兄弟倆的才華還特彆“互補”——當時長安城裡流傳一句話:“天下右丞詩,朝廷左相筆。”“右丞”就是後來的王維,他的詩剛寫出來,就能被歌女唱遍街頭巷尾,比如那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十七歲寫的,到現在過節想家,還得念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你可能不知道,這首詩裡的“兄弟”,指的就是當時還在蒲州的王縉——王維在長安想家,最想的就是跟從小黏在一起的弟弟。

而“左相筆”說的就是王縉。他寫公文、寫碑誌,筆鋒穩、用詞準,連皇帝都誇他“下筆如有神”。唐玄宗的《玄宗大明皇帝哀冊文》,就是王縉寫的,字字懇切,連大臣們讀了都掉眼淚。

更厲害的是他的書法,尤其隸書,寫得端莊大氣,當時的人都說“王縉一字值千金”——不是誇張,真有富商花大價錢請他寫匾額,就為了貼在門上撐場麵。

那時候的兄弟倆,是長安文人圈裡的“神仙組合”:王維帶著王縉去參加文人雅集,酒過三巡,王維彈起琵琶,王縉就提筆寫詩;有人請他們題字,王維寫詩,王縉落款,一文一墨,相得益彰。

晚上回到住處,兄弟倆擠在一張床上,聊白天見了誰、聽了什麼詩,聊未來想當什麼官、想為老百姓做什麼事。

王維後來在詩裡寫過這段日子:“宿昔同遊止,致身雲霞末”——以前咱們一起遊玩,一起想著能在朝堂上有一番作為。那時候的他們,眼裡全是光,心裡全是對未來的盼頭,而這份盼頭裡,從來都不是“我要怎麼樣”,而是“咱們要怎麼樣”。

安史之亂:他陷賊中寫“凝碧池”表忠心,他在前線打仗換他一條命

誰也沒想到,一場安史之亂,把兄弟倆的人生掀了個底朝天,也把他們的兄弟情,結成了“生死之交”。

天寶十五載(756年),安祿山的叛軍攻破長安,唐玄宗帶著楊貴妃、楊國忠一路逃到四川,好多官員沒來得及跑,被叛軍抓了,王維就是其中一個。叛軍想拉攏他,讓他當偽官——要是答應,以後唐軍收複長安,就是“叛國賊”;要是不答應,當場就可能掉腦袋。

王維急得睡不著覺,他不想當叛徒,又不能死——他還沒見到弟弟王縉,還沒跟他說上一句話。沒辦法,他隻能先“假意順從”,暗地裡卻在找機會表忠心。

有一次,安祿山在凝碧池辦宴會,逼著唐朝的樂工奏樂,王維聽著熟悉的曲子,想起長安的繁華,又想起淪陷的國土,偷偷寫了首《凝碧池》:

“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葉落空宮裡,凝碧池頭奏管弦。”

這首詩沒敢給任何人看,他藏在袖子裡,心裡隻有一個念頭:“一定要活著,把這首詩交給朝廷,證明我沒忘本。”

而這時候的王縉,正在太原跟叛軍拚命。他當時是太原少尹,跟著節度使李光弼守太原。叛軍來勢洶洶,兵力是唐軍的好幾倍,城裡的人都慌了,王縉沒慌——他知道哥哥還在長安,他必須打贏,必須早點收複長安,才能救哥哥。

他幫李光弼出主意:挖地道偷襲叛軍大營,用稻草人假裝士兵迷惑敵人,還組織老百姓一起守城。就這麼憑著“不要命”的勁頭,他們硬是用少數兵力擋住了叛軍的進攻,還打了好幾個勝仗,為唐軍收複長安爭取了時間。史書記載,這場太原保衛戰,“斬首萬餘級,捕虜千餘人”,王縉的戰功,全天下都知道。

終於,唐軍收複了長安,接下來就是清算“偽官”——王維被抓了起來,關進大牢,等著判死刑。消息傳到王縉耳朵裡,他當時正在前線,二話不說就跟李光弼請假,快馬加鞭趕回長安。

一到長安,他沒回家,直接就去見唐肅宗,“撲通”一聲跪下,磕了個頭,說:“陛下,我哥哥王維是被叛軍逼著當官的,他心裡一直向著唐朝,還寫了詩明誌。要是陛下要治他的罪,我願意把我的官辭了,換我哥哥一條命!”

說著,他從懷裡掏出王維寫的《凝碧池》,遞給肅宗。肅宗讀完詩,又看看跪在地上的王縉——這個剛立了大功的將軍,為了哥哥,連自己的前程都不要了。肅宗被打動了,歎了口氣說:“你哥哥有忠心,你又這麼重情義,朕就免了他的死罪吧。”

就這麼著,王維撿回一條命,被降了官,從原來的給事中,變成了太子中允。出獄那天,王維站在牢門口,看見王縉穿著軍裝,風塵仆仆地等著他,眼圈一下子就紅了。王縉走過去,拍了拍他的肩膀,說:“哥,沒事了,以後有我呢。”

那時候的王維,已經快五十歲了,經曆了戰亂、被俘、生死考驗,在弟弟麵前,還是像個受了委屈的孩子。他後來在給朋友的信裡寫:“亂後逢縉,如再生焉”——戰亂後見到王縉,就像重新活了一次。

是啊,在生死關頭,能有人願意用前途換你的命,這樣的兄弟,這輩子能遇到一個,就夠了。

仕途起伏:他為見弟弟辭官,他憑本事當宰相,兄弟倆從來都是“彼此的靠山”

安史之亂後,唐朝元氣大傷,王維和王縉的仕途,卻意外地“順”了起來——不是靠關係,是靠真本事,更是靠彼此的“扶持”。

王維因為《凝碧池》的忠心,加上他的詩名,慢慢又被重用,最後官至尚書右丞,這是正四品上的官,相當於現在的中央部委領導,管著兵部、吏部的一些事。


最新小说: 我自地獄來 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 廢物女婿之至尊龍皇 逆襲,我的眼睛能看透命運 讓你修武道,你頓悟億萬神賦? 靈淵異聞錄:敖丙現代降妖錄 迷案追緝:靈蹤異事簿 諸天大佬,看我整活彆笑!求放過 讓你寫公益歌,沒讓你寫哭全網啊 葉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