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階上長著青苔,簾子外是綠色的草,多有詩意;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跟我聊天的都是有學問的人,沒有那些隻會說閒話的庸人;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我能彈彈琴,看看書,多自在。最後還懟了那些看不起他的人: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沒有亂七八糟的音樂吵我,沒有煩人的公文累我,這房子就像諸葛亮的茅廬、揚雄的亭子,都是有大本事的人住過的,哪裡破了?
這篇《陋室銘》一寫出來,立馬在和州傳開了。老百姓都誇劉禹錫“有骨氣”,連遠在長安的文人都聽說了,紛紛為他點讚。那知縣本來想刁難他,結果反而讓劉禹錫出了名,自己倒成了笑話。
其實劉禹錫不是“傻”,也不是“裝清高”。他知道,知縣能欺負他的房子,卻欺負不了他的“心”。房子再破,隻要心裡有“德”,有“理想”,就不怕彆人看不起;日子再難,心裡有“底氣”,就不會被刁難打垮。這就是他的“精神超越”——你能改變我的處境,卻改變不了我的心態。
蘇州救災:當刺史不搞虛的,百姓喊他“劉三賢”
貶謫了二十多年後,劉禹錫終於被調回了中原,後來又被任命為蘇州刺史。這時候的他,已經快六十歲了,頭發都白了,一到蘇州,就立馬忙了起來——因為蘇州剛遭遇了一場大旱災,老百姓快沒飯吃了。
他到蘇州的時候,街上到處是逃荒的人,有的老百姓抱著餓得哭的孩子,跪在路邊求糧食;有的田地乾裂得能塞進手指頭,莊稼全枯死了。以前的官員遇到這種情況,要麼向上級哭窮要救濟,要麼就不管不顧,等著朝廷派人來。可劉禹錫沒等,他一上任就乾了三件事:
1. 開倉放糧:他把蘇州官倉裡的糧食拿出來,分給最窮的老百姓,還規定“老人和孩子多給點,壯勞力少給點,能自己找活乾的先給種子”,不讓糧食浪費。
2. 減免賦稅:他給朝廷寫奏折,說“老百姓都快沒飯吃了,哪還有錢交稅?請朝廷免了蘇州今年的賦稅,等明年收成好了再交”。朝廷一開始不同意,他就一次次寫,直到朝廷批準。
3. 修水利:他帶著老百姓挖水渠,把長江的水引到田裡,還教老百姓種耐旱的莊稼,說“今年旱了,咱們得想辦法,明年就不怕了”。
那幾個月,劉禹錫每天天不亮就出門,跟著老百姓一起挖水渠、分糧食,晚上還在燈下統計災情,常常忙到半夜。有一次他累得暈倒在田埂上,老百姓把他抬回家,給他熬粥,說:“劉大人,您歇歇吧,我們來就行。”劉禹錫醒了就說:“我是蘇州的刺史,你們的日子過不好,我怎麼能歇著?”
過了半年,蘇州的災情終於緩解了。老百姓有飯吃了,田裡的莊稼也長起來了,街上又恢複了往日的熱鬨。老百姓都特彆感激劉禹錫,把他和以前治理蘇州特彆好的韋應物、白居易放在一起,稱為“蘇州三賢”,還在蘇州建了“三賢祠”,供奉他們的畫像。
有人問劉禹錫:“您都快六十了,還這麼拚命乾嘛?”他說:“我當這個刺史,不是為了當官,是為了老百姓能好好過日子。以前我被貶的時候,老百姓幫過我很多,現在我能幫他們,當然要拚命。”
後來到了晚年,劉禹錫退休了,住在洛陽的小院子裡,還是沒閒著。他想起在貶謫路上,看到很多老百姓因為沒錢看病,小病拖成大病,就開始收集各種治病的藥方,不管是民間的偏方,還是用過的藥方,都一一記錄下來,整理成了一本《傳信方》。這本書裡的藥方都很簡單,老百姓能看懂、能用上,比如治咳嗽的、治腹瀉的,幫助了很多人。
有人說:“您都退休了,還管這些乾嘛?”劉禹錫笑著說:“我這輩子,當官沒當多大,寫詩也隻是愛好,可要是能幫老百姓多做點事,就算沒白活。”
貶謫二十三年,他活成了“逆境裡的修行者”
有人算過,劉禹錫從33歲第一次被貶,到56歲回到長安,整整貶謫了23年。23年啊,人生最好的時光,他都在走貶謫的路,住破屋子,吃苦日子,可他從來沒抱怨過“老天爺不公”,也沒說過“我這輩子完了”。
他在朗州寫《秋詞》,不是“裝樂觀”,是他真的從秋天裡看到了“衝破雲層”的希望;他在和州寫《陋室銘》,不是“裝清高”,是他真的覺得“品德比房子重要”;他在蘇州救災,不是“裝好人”,是他真的把“老百姓的日子”放在心裡。
他的“精神超越”,不是“逃避苦難”,而是“直麵苦難,然後把苦難過成修行”——
彆人把貶謫當“懲罰”,他把貶謫當“看世界的機會”,所以他能在巴渝聽到民歌,寫出《竹枝詞》;
彆人把破屋當“羞辱”,他把破屋當“修心的地方”,所以他能寫出《陋室銘》,成為千古名篇;
彆人把退休當“養老”,他把退休當“繼續幫人的機會”,所以他能寫出《傳信方》,惠及百姓。
晚年的時候,劉禹錫坐在洛陽的小院子裡,看著窗外的竹子,手裡拿著《傳信方》,想起二十多年的貶謫日子,笑著對朋友說:“以前覺得被貶是苦,現在想想,要是沒那些日子,我也寫不出那些詩,也幫不了那些老百姓,說不定變成了長安城裡一個混日子的官了。”
逆境就像一麵鏡子,有的人照出了“抱怨和軟弱”,有的人卻照出了“堅強和通透”。劉禹錫就是後者——他沒被貶謫打垮,反而在貶謫裡活成了更好的自己,活成了一束光,不僅照亮了自己的日子,還照亮了後來無數在逆境裡掙紮的人。
直到現在,再讀《秋詞》,還能感受到那種“秋日勝春朝”的底氣;再讀《陋室銘》,還能明白“惟吾德馨”的珍貴;再想起他在蘇州救災的樣子,還能知道“當官要為老百姓做事”的道理。
這就是劉禹錫的厲害——他不僅是個詩人,更是個“逆境裡的修行者”,用自己的日子告訴我們:再難的路,心裡有光,就能走下去;再苦的日子,心裡有堅守,就能過成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