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場的人被皇帝這話懟的一噎,紛紛開始苦思冥想,什麼人能和年羹堯抗衡一下。
人群中沉默了許久後,隆科多站了出來:
“皇上,放眼朝堂上下,有勇有謀,又有經驗的人,除了十四爺,恐怕再找不到其他人了。”
“如果年羹堯真有了謀反之心,皇上得先準備起來。”
“不如先把十四爺召回來,領兵出征,給他一個將功贖罪的機會?”
十四爺允禵,先帝親封的大將軍王,曾經領兵出征西北,驅逐準噶爾勢力,有勇也有謀。
他曾在西北駐紮過,對那一片的地形也熟悉,此方派他前去鎮守年羹堯,最合適不過了。
可隆科多這話才一出,皇帝就否認了:“允禵雖然是朕的親弟弟,可他的心不在朕這裡。”
“朕登基的時候,他就和八爺黨對朕的皇位頗有意見。”
“如今他去守皇陵才一年,朕就把他召回來,會膨脹了他的野心,到時候讓他擁兵自立,變成第二個年羹堯,豈不是對我大清極大的威脅?”
當今皇帝和十四爺一母同胞,可親兄弟之間卻並沒有一母同胞的感情。
十四爺反倒是站在八王九王那邊,對皇帝這個親生哥哥,可是半點感情都沒有。
甚至還一度懷疑是皇帝搶了他的皇位,兩人之間隔著那麼大的誤會,皇帝豈能放心用十四爺?
在場的人都是皇帝的心腹,自然也明白皇帝和十四爺之間的瓜葛。
皇帝否認了這提議以後,也沒有人在執意提十四爺。
氣氛僵持片刻之後,鄂爾泰想起了和皇帝關係最要好的十三爺胤祥。
“皇上若是不放心十四爺,不如請十三爺出來?”
“讓十三爺替皇上分憂。”
皇帝的這麼多兄弟裡,也就老十三和他最好。
可是胤祥身體不好,戰場上那樣的苦,皇帝又怎能讓自己的兄弟去受這樣的苦?
同樣也拒絕了鄂爾泰的提議:“不可,怡親王身體有舊傷,朕不能讓他去戰場上受罪。”
他這麼多兄弟,就他和老十三最好。
要是派老十三去戰場,他是放心了,可要是老十三出了一點事兒,他會受不了的。
不行。
看著左提一個人皇帝不滿意,右提一個人皇帝也不滿意。
最後還是張廷玉站了出來:“皇上既然覺得十三爺十四爺都不可,那不如讓十七爺領兵?”
“眼下西北還沒有準確的消息傳來,還有時間讓十七爺適應。”
“一旦西北那邊有壞消息傳來,就讓十七爺領兵出征。”
十七爺和皇帝關係也算不錯,平日是個玩世不恭的閒散王爺。
但享受國家俸祿,就要為國出力。
不會打仗也沒關係,隻需要給皇帝吃一顆定心丸即可。
最主要的是,如今他就在京城,想要用人也不過是皇帝一句話的事情。
皇帝聽了張廷玉的話以後,認真思考了幾秒,最終還是覺得十七爺更適合上戰場。
他和老十七感情也不錯,但十七終究比不上老十三。
“可,就按照張廷玉大人說的辦,朕即刻召允禮入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