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與舊爐:薯種續根,江山守暖
老趙走後的第二年開春,汴梁的積雪剛化,紫宸殿後的紅薯田就冒出了新綠。趙光義穿著常服蹲在田邊,手裡攥著那塊磨得發亮的焦紅薯皮,看著老李補種蜜心薯苗,指尖不自覺摩挲著皮上的紋路。
“陛下,這薯苗得照先帝的法子種,壟溝要挖深些,才好排水。”老李的聲音帶著顫,手上的動作卻穩,“先帝當年說,蜜心薯金貴,得像待百姓似的上心。”
趙光義點頭,接過苗插進土裡:“皇兄的話,朕記著。”他頓了頓,又道,“傳旨下去,江南的蜜心薯種分給江北各州,再讓戶部把占城稻的種子一並派發——皇兄說過,百姓有糧吃,江山才穩當。”
內侍剛領命,範質捧著奏折過來,神色凝重:“陛下,北境奏報,遼軍又在邊境擾攘,將士們缺糧,連烤紅薯的炭火都快斷了。”
趙光義直起身,焦紅薯皮仍揣在懷裡:“讓轉運使加急送糧,再帶兩車紅薯乾——當年皇兄用紅薯乾穩住北境,朕也能。”他盯著田壟裡的幼苗,“另外,設審官院考察地方官,重點查紅薯種植和糧價,失職的就地罷免。”
範質應聲退下,心裡暗歎——新帝雖不如先帝愛嘮家常,卻把“紅薯治世”的法子接了過來。
沒過幾日,科舉放榜的消息傳遍汴梁,新科進士竟比往年多了近百人。放榜那日,趙光義特意在皇宮設了“紅薯宴”,讓老李烤了蜜心薯,擺上占城稻做的米飯。他看著滿堂寒門學子,舉起紅薯道:“朕擴科舉,不是為了朝堂熱鬨,是要你們記住——當官要像種紅薯,紮根泥土,才能結出甜果。”
學子們紛紛舉薯回應,殿裡的甜香壓過了書卷氣。有個來自江南的學子起身道:“陛下,臣家鄉種了朝廷給的蜜心薯,今年收成能翻番!百姓都說,這是先帝的福澤,陛下的仁政。”
趙光義笑了,摸出懷裡的焦紅薯皮:“這是先帝留下的念想,你們拿著,往後到地方任職,看見紅薯就想想百姓——朕不要你們寫多少奏折,要你們讓轄地的紅薯田多起來。”
秋分時,趙光義親赴北境犒軍。軍營裡的烤爐正燒得旺,士兵們見他來,紛紛捧出紅薯乾:“陛下,這是先帝當年賞的薯種結的,甜得很!”
趙光義接過咬了口,甜汁在舌尖散開。守將上前稟報:“陛下送的紅薯乾救了急!遼軍見咱們糧草充足,又聞著紅薯香,不敢輕易來犯了。”
“守住邊境,更要守住百姓的紅薯田。”趙光義指著遠處的農田,“讓士兵們閒時幫百姓種薯,教他們烤薯——皇兄說過,民心比城牆結實。”
回程時,路過汴梁城外的紅薯坊,石守信正帶著夥計曬紅薯乾。見了趙光義,他趕緊迎上來,遞過塊剛烤的紅薯:“陛下,這是今年的新薯,您嘗嘗!先帝要是在,準誇甜。”
趙光義接過,看著坊外“陳橋烤紅薯”的幌子,眼眶微熱:“石大哥,皇兄當年給你的薯種,還在種嗎?”
“一直在種!”石守信指著田裡的藤蔓,“俺們跟著先帝種薯,跟著陛下守大宋,踏實!”
回到皇宮時,柴宗訓正蹲在紅薯田邊,給木牌描字——“大宋第一塊紅薯田”的字跡被描得鮮紅。見趙光義回來,他舉起手裡的紅薯乾:“皇叔,我烤的薯乾,給你留的!”
趙光義接過,塞進懷裡,與那塊焦紅薯皮貼在一起,暖得心口發顫。他看著田壟裡飽滿的紅薯葉,又望向紫宸殿的方向——那裡的烤爐還燒著,老李正往爐裡添炭,甜香飄得滿宮都是。
當晚,趙光義在起居注上提筆,寫下:“種薯如治世,需恒心,需實心。朕承皇兄之業,當守薯種,更守民心。”窗外的月光灑在紙上,與爐裡的炭火相映,把字跡照得透亮。
這大宋的紅薯爐,沒滅;這大宋的甜香,沒散。老趙留下的焦紅薯皮,在新帝的懷裡暖著;老趙種下的薯苗,在大宋的土地上長著——江山未冷,初心仍暖。
本章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