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雪與忠魂薯:爐冷心熱,江山有痕
雍熙三年的秋風帶著寒氣,紫宸殿後的紅薯田剛收完薯,藤蔓枯在田壟上,隻剩老李守著冷透的烤爐,一遍遍摩挲爐壁——這爐子自先帝駕崩後,第一次斷了炭火。內侍來傳旨時,他正把最後幾塊蜜心薯乾收進竹籃:“陛下要親征遼國?”
“是,要收複燕雲十六州。”內侍歎氣,“禦膳房正準備乾糧,陛下特意讓取些紅薯乾帶上。”
老李捧著竹籃往殿裡走,見趙光義正對著地圖出神,懷裡仍揣著那塊焦紅薯皮。他把薯乾放在案上:“陛下,這是今年的新薯乾,耐放,暖身子。先帝當年說,北境的風硬,揣塊薯乾能頂餓。”
趙光義拿起塊薯乾,卻沒吃:“傳旨給潘美、楊業,讓西路軍多帶些紅薯乾——朕要讓遼人知道,大宋的兵,揣著薯乾也能打勝仗。”
出征那日,汴梁百姓夾道送行,手裡都舉著烤紅薯。石守信拄著拐杖趕來,把個新鑄的鐵烤爐塞進糧車:“陛下,這爐子輕便,讓將士們在北境也能烤紅薯!”
趙光義點頭,摸了摸懷裡的焦紅薯皮,翻身上馬——他要完成皇兄未竟的事,既要收失地,更要讓燕雲的百姓也吃上熱紅薯。
起初戰事頗順,西路軍楊業一路勢如破竹,所到之處,百姓都捧著自家的紅薯來勞軍。楊業捧著熱乎乎的紅薯,對部下說:“先帝當年用紅薯暖民心,咱們今日便用紅薯壯軍威!”
可東路軍卻出了岔子。曹彬的十萬大軍在平原上遭遇遼軍騎兵,糧道被擾,士兵們很快斷了糧,隻能靠紅薯乾充饑。趙光義在中軍帳裡急得轉圈,手裡的薯乾捏得發硬——他不該催著進軍,更忘了皇兄“穩字為先”的囑咐。
噩耗終究傳來,岐溝關一役,宋軍大敗,屍橫遍野,散落的紅薯乾被馬蹄踏碎,混著泥土染紅了荒原。趙光義在亂軍中被遼軍追擊,倉促間乘驢車突圍,懷裡的焦紅薯皮被擠得變了形,卻死死攥在手裡。
逃回汴梁時,他衣衫襤褸,見到老李第一句話就是:“楊業呢?西路軍的紅薯乾還夠嗎?”
話音未落,內侍捧著個染血的布包進來,裡麵是半塊烤焦的紅薯,還有片帶箭孔的薯葉。“陛下,楊將軍……楊將軍為掩護百姓撤退,力戰而亡。這是他最後烤的紅薯,說要留給陛下。”
趙光義捏起那半塊紅薯,甜香早已散儘,隻剩血腥氣。他突然想起皇兄當年的話:“兵權能放,紅薯香不能放。”可如今,不僅失地沒收回來,連忠勇的將軍都沒護住,這紅薯,還怎麼烤得熱?
當晚,他獨自蹲在冷透的紅薯爐邊,把焦紅薯皮放在爐底,添了炭卻怎麼也燒不旺。柴宗訓拎著小水壺走來,看著田壟裡的枯藤哭:“皇叔,紅薯苗都凍死了,楊叔叔還能回來吃烤紅薯嗎?”
趙光義沒說話,眼淚砸在爐壁上。他終於明白,皇兄的江山從不是靠打仗打出來的,是靠一爐爐紅薯暖出來的。他急於證明自己,卻丟了最根本的民心。
幾日後,石守信帶著百姓送來的紅薯種進宮,放在爐邊:“陛下,這是百姓選的最好的薯種,說等開春種上,總能盼個好收成。楊將軍雖走了,但他守的百姓還在,這紅薯就得接著種。”
趙光義看著那些飽滿的薯種,又摸了摸懷裡的焦紅薯皮,突然站起身:“傳旨,停建宮殿,把錢省下來給北境百姓買糧種。讓戶部重新清點紅薯種,明年開春,朕親自去北境教百姓種薯。”
他頓了頓,聲音發顫:“再給楊將軍立祠,祠邊要種滿紅薯——讓後世都知道,大宋有位愛百姓、愛紅薯的忠勇將軍。”
開春時,紫宸殿後的紅薯田又種上了新苗,趙光義親自翻土,動作笨拙卻認真。老李在旁邊教他:“先帝說,種薯要深根,治世要實心。”
趙光義點頭,把焦紅薯皮埋在田壟裡——這是皇兄的根,也是大宋的根。風吹過新綠的薯苗,仿佛帶著紅薯的甜香,還有忠魂的回響。
這一年的紅薯長得格外旺,烤爐裡的炭火再也沒斷過。隻是沒人再提北伐的事,大家都知道,比起收複失地,讓百姓吃上熱紅薯,才是最實在的江山大事。
本章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