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_劍嘯南宋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十九章(1 / 1)

變法潮與薯田怨:初心偏航,焦皮猶溫

熙寧二年的春雨剛過,紫宸殿後的紅薯田本該爬滿新綠,今年卻隻稀稀拉拉冒出幾株苗。趙頊捏著那塊被曆代帝王暖得溫潤的焦紅薯皮,盯著王安石遞來的變法奏折,指尖不自覺用力——國庫空虛,北境歲幣沉重,不改法,大宋的紅薯田怕是要養不起百姓了。

“陛下,青苗法可解百姓青黃不接之困,市易法能平物價,保甲法可強兵。”王安石聲音鏗鏘,指著奏折上的條文,“變法成了,不僅國庫充盈,百姓種薯也能更安穩。”

趙頊點頭,把焦紅薯皮揣回懷裡:“朕信你,隻是有一條——不能讓百姓丟了紅薯田。”他傳旨下去,變法先在開封府試點,派蔡挺盯著,但凡傷了農戶生計,立刻上報。

起初試點倒還順利。農戶們借到低息青苗錢,買了薯種和農具,田壟裡的苗長得旺了些。可沒過多久,急報就送來了:地方官為求政績,強行攤派青苗錢,富戶要借,貧戶更要借,連剛種上薯苗的農戶都被催著領錢[LINKICON]。

蔡挺頂著雨趕回汴梁,褲腳還沾著泥,手裡攥著半袋發黴的紅薯乾:“陛下,您瞧!有的農戶借了錢卻不懂規劃,揮霍一空,到期還不上,隻能賤賣紅薯抵債,這哪是救民,是害民啊!”

趙頊捏著紅薯乾,心沉了下去。這時內侍又報,蘇軾因反對青苗法被彈劾,說他詩文裡“謗訕新政”,已被押解回京——正是“烏台詩案”的開端。

朝堂上瞬間分成兩派。新黨喊著“變法不可退”,舊黨罵著“擾民太甚”,吵得趙頊頭都疼。他躲到紅薯田邊,老李正蹲在爐邊歎氣,爐裡的炭火隻剩餘燼:“陛下,城外農戶說,官差催著還青苗錢,連沒熟的紅薯都挖了賣,這日子還不如從前。”

這話戳中了趙頊的痛處。他想起太祖的焦紅薯皮,想起皇叔說的“治世先種薯”,突然傳召王安石:“青苗法要改,不準強攤,荒年得先放賑,不能隻顧放貸!”

可變法的輪子一旦轉起來,哪能輕易停下。王安石為推進新法,把反對的大臣紛紛貶謫,舊黨在地方與新黨互相攻訐,黨爭愈演愈烈[LINKICON]。地方官為討好上司,變本加厲催繳,有的農戶乾脆棄了紅薯田逃亡,田壟裡的苗枯了一片又一片。

這年秋天,趙頊親赴城外視察,見昔日的紅薯田成了荒地,隻有幾個老婦在地裡撿遺漏的小薯。他走過去,老婦認出他,捧著小薯哭:“陛下,不是俺們不種薯,是青苗錢的利息越滾越多,種出來也不夠還啊!”

趙頊接過小薯,又摸出懷裡的焦紅薯皮,指尖冰涼。他終於明白,王安石的初心是好的,可執行起來卻偏了航——忘了變法是為了讓百姓吃飽紅薯,反倒讓百姓丟了紅薯田。

回到皇宮,他下旨暫停青苗法強製攤派,又讓蘇軾去地方安撫百姓——哪怕要頂著新黨的壓力,也不能再讓薯田荒下去。蘇軾臨行前,趙頊把焦紅薯皮遞給他:“你帶這個去,告訴百姓,太祖當年種薯是為了暖民心,朕的變法,也絕不會寒了民心。”

蘇軾捧著焦紅薯皮,在地方推行“寬免法”,讓農戶緩繳欠款,又發放薯種,勸他們重耕。漸漸地,荒了的紅薯田又冒出了綠苗,烤爐裡的炭火也重新旺了起來。

冬夜,趙頊蹲在紅薯爐邊,老李烤好了蜜心薯。他咬了一口,甜香卻沒驅散心頭的沉重。爐壁上,太祖刻的“紅薯熟,天下安”還清晰可見,他摸著焦紅薯皮喃喃道:“皇兄,朕是不是做錯了?”

老李歎了口氣:“陛下沒錯,隻是變法像種薯,得慢慢來,不能急著要收成。這焦皮還暖著,初心就沒丟。”

趙頊點頭,把焦紅薯皮放在爐邊溫著。窗外的月光灑在紅薯田上,雖然苗還不旺,但隻要根還在,明年總能長出滿田的綠——就像這大宋的江山,隻要還想著百姓的紅薯,就總有回暖的希望。

本章結束


最新小说: 星際寫小說,雄獸們跪求我更新 七零年代換親,對照組女配美又颯 離婚吧我要去修仙 高門長媳 守寡重生,送斷袖夫君下黃泉 從拜師陳友開始橫掃無限 極品小道長 成全他和青梅後,我卻成了白月光 和堂妹換親後 忠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