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_劍嘯南宋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十八章(1 / 1)

新政薯田:差役改與民心穩

慶曆年間的汴梁格外熱鬨,街頭巷尾都在議論新政。紫宸殿後的紅薯田邊,趙恒手裡捏著那塊焦紅薯皮,聽範仲淹念著各地奏報,眉頭越皺越緊:“差役製害得百姓拋了紅薯田逃役,這可如何是好?”

範仲淹放下奏折,指著田壟裡稀疏的幼苗:“陛下,南安府奏報,當地百姓為避差役,竟把田產賤賣,連祖上傳的紅薯地都荒了。士大夫免役,苦活累活全壓在農戶身上,再不改,天下的紅薯田都要廢了。”

正說著,內侍引著個青衫官員進來,那人手裡捧著袋紅薯乾,見了趙恒便行禮:“臣蔡挺,剛從南安任滿歸來,特送當地新曬的蜜心薯乾給陛下。”

趙恒接過紅薯乾,見色澤透亮,隨口問:“南安的紅薯收成還好?朕聽聞當地逃役的百姓不少。”

“陛下聖明。”蔡挺歎了口氣,“前幾年確是荒了些薯田,但臣在任時設了常平倉,豐年收糧,荒年平價放糧,又勸百姓墾荒種薯,如今倒也安穩。隻是這差役製不改,終究是隱患——有農戶押送官糧遇劫,賠得傾家蕩產,哪還有心思種薯?”

這話戳中了趙恒的心事。他啃著紅薯乾,突然起身:“傳旨,讓王安石、韓琦來議——朕要改差役,讓百姓能安心種紅薯。”

幾日後,新政方案定了下來:改差役為募役,百姓不再輪流服役,改交“免役錢”,由官府雇人乾活;士大夫之家也需繳納“助役錢”,不再享有免役特權。消息傳出,朝堂上炸開了鍋,老臣們紛紛反對:“士大夫免役是祖製,豈能說改就改?”

趙恒卻態度堅決,他把焦紅薯皮拍在案上:“祖製是讓百姓吃飽飯!當年皇兄種紅薯,就是為了讓天下人安穩度日,不是讓士大夫看著百姓拋家棄田!”他指著蔡挺送來的紅薯乾,“南安百姓種薯不易,豈能讓差役毀了他們的生計?”

新政推行之初,阻力重重。有士大夫故意刁難,說官雇的人不懂種薯,把官田的薯苗都毀了。趙恒索性讓蔡挺去地方督查,特意囑咐:“你帶些薯種去,告訴百姓,新政就是要讓他們守著紅薯田過日子,不用再怕逃役丟了家。”

蔡挺到了南安,先帶著農技官教雇來的役夫種薯,又把“助役錢”的賬目貼在城門口,一筆筆寫清用途:“這錢雇人修水利、護薯田,都是為了百姓。”他還效仿當年石守信,開了家紅薯坊,用募役錢補貼,讓貧苦百姓能低價買紅薯乾。

沒過半年,成效就顯出來了。逃役的百姓陸續回鄉,荒了的紅薯田重新翻耕,種上了蜜心薯和占城稻。有農戶捧著新烤的紅薯找到蔡挺,熱淚盈眶:“大人,這下俺們能安心種薯了,再也不用怕賠官糧了!”

消息傳回汴梁,趙恒正在紅薯田幫柴宗訓澆水。聽了奏報,他笑著把焦紅薯皮埋進土裡:“你瞧,改差役不是要得罪誰,是要讓這薯苗長得更旺。”

範仲淹也笑道:“如今各州府的奏報都是‘薯田日增,民無逃役’,陛下這步棋走對了。”

秋分時,蔡挺回京複命,帶來了南安的新收成——不僅有紅薯乾,還有用募役錢修的水渠圖紙。他指著圖紙說:“這水渠能澆千畝薯田,明年的收成定能翻番。百姓都說,新政比蜜心薯還甜。”

趙恒看著圖紙,又看了看窗外的紅薯田,葉子綠油油的,透著勃勃生機。他拿起塊烤紅薯,遞給蔡挺:“這功勞不是朕的,是你的,更是百姓的——隻要他們能守著紅薯田吃飽飯,這新政就沒白改。”

當晚,趙恒在起居注上寫下:“治世如種薯,需除雜草,需順民心。差役改,則民安;民安,則薯熟。”案頭的焦紅薯皮泛著光,映著紙上的字跡,也映著大宋最踏實的煙火氣。

這一年的紅薯烤得格外香甜,不僅因為蜜心薯的品種好,更因為百姓的心穩了——守著自家的田,烤著熱乎的薯,這樣的日子,才是老趙當年盼著的太平盛世。

本章結束


最新小说: 歡迎來到神明的遊戲 從海灣風暴開始 覺醒十倍返利,我手撕極品親戚! 主母生存指南 引誘清冷權臣後 克係末日擺攤,邪神被我喂成萌寵 亡妻回歸的方式不太對 穿成病嬌反派的小青梅 糟!我老婆外麵有狗了 青蓮仙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