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沙河到南口,從十三陵腳下到東沙河畔,短短兩個月間,四十多萬百姓被調動起來,組成了浩浩蕩蕩的建設大軍。
昌平的天是晴朗的天,昌平的人民是熱情而又勤勞的人民。
青壯年男子負責開山鑿石、疏浚河道,婦女們在後勤點燒水做飯、縫補衣物,連半大的孩童都拎著竹籃給工地送水。
鋤頭、鐵鍬與洋鎬在荒地上翻飛,沉寂多年的十幾萬畝荒坡地被一壟壟開墾出來,新挖的水渠蜿蜒在田間,原本乾涸的溝壑蓄滿了春水,
就連太行山餘脈關溝峽穀的天然落差都被利用起來——一座木質結構的小型水電站正在峽穀間拔地而起。
這座位於南口西北的水電站堪稱巧奪天工。3公裡水流落差達40米,是極佳的水流發電位置。
南口西北,峽穀轟鳴。鄭教授帶著他的技術團隊,正圍著那架主體由本地槐木打造的斜擊式水輪機忙碌。湍急的水流衝擊著葉片,發出均勻有力的嗡鳴。
陳朝陽站在飛濺的水霧旁,臉上是掩飾不住的欣喜。他剛從南口機械廠過來,那裡的煤氣內燃機每日要吞下18噸煤炭,吐出600度電,
而眼前這利用自然偉力的水輪,無需燃料,發電量基本相同,一度電的成本竟低至令人難以置信的30元!
相比之下,南口機械廠的那台煤氣內燃機顯得笨重又昂貴,熱效能低得可憐,每度電成本高達1200元。
當場拍板:直接放棄煤炭發電,專攻於全縣水利發電工程,優先集中於東沙河流域,十三陵水脈!
而煤氣內燃機專攻於機械工程,農耕機器,乃至汽車製造,這些技術難題對於鄭教授而言不過手拿把掐,這才是它的用武之地!
然而,工業化的雄心很快撞上了現實的壁壘。
當鄭教授團隊將圖紙轉向拖拉機引擎和汽車底盤時,人才匱乏的窘境暴露無遺。
全縣能真正讀懂複雜機械圖紙的技術員,掰著手指頭數也不足三十人,還都是這幾個月在慕白同誌主持的技術培訓時緊急培養出來的苗子。
再培訓新工人又需要時間。
廠房裡,老師傅們圍著車床急得團團轉,恨不得多生幾隻手;
學徒們則盯著鋥亮的刀具和旋轉的工件,眼神裡充滿了敬畏與茫然。
昌平邁向工業化的堅定步伐,被這巨大的人才缺口硬生生拖住了節奏。
五月的熱風掠過田野,昌平廣袤的麥田率先泛起一片醉人的金黃。
沉甸甸的麥穗謙卑地低垂著頭,風過處,金浪翻滾,空氣裡彌漫著清甜的、預示著豐收的麥香。夏收,已近在眼前。
陳朝陽站在西峰山的瞭望台上,手中緊握著全縣的土地規劃圖。目光掃過腳下這片由汗水喚醒的新墾公田。
在他的強力推動下,這些土地被清晰地劃分為三塊:最大麵積優先種植棉花,保障穿衣禦寒;
其次是大片耐旱高產的紅薯、土豆,夯實糧倉根基;
最後才是大豆、花生等油料作物,它們榨出的油脂點亮千家灶台,榨剩的豆餅花生麩更是滋養土地的寶貴肥料。
而且這些產油植被對於土地肥力的提升有著重要作用,以確保土地的可持續利用。
不僅如此,他還積極地鼓勵昌平所有擁有田地的鄉親們去種植土豆和紅薯。
這並不是隨口一說,而是有著實際的支持和保障。
昌平政府會優先收購這些土豆和紅薯,這無疑給了鄉親們一個穩定的銷售渠道,讓他們不用擔心種植出來後沒有銷路。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鼓勵措施,是因為昌平下半年的產業規劃重點集中在畜牧養殖方麵。
而紅薯不僅可以用來釀酒和提煉酒精,還十分高產。
與水稻和小麥相比,中等肥力紅薯的畝產能夠達到1500斤,而水稻和小麥的畝產隻有120斤左右,差距相當明顯!
而紅薯的生產周期也與水稻、小麥相近,都大約為4個多月。
基於此相同的時間內,種植紅薯能夠獲得更高的產量,為畜牧養殖提供更多的飼料資源。
幾個月高強度的勞作並未熄滅百姓眼中的光亮。縣裡嚴格執行按勞計酬,每日下工,鄉親們攥著帶著體溫的現錢,臉上是踏實的笑容。
傍晚的供銷社,成了整座縣城最熱鬨的所在。褪色的木門框被磨得發亮,門檻早被無數雙沾著泥的布鞋踩出了深深的凹槽。
長隊排到了街邊,有人買了藍布預備做夏衣,有人添置了鋒利的鐮刀準備迎戰夏收,抱著孩子的婦女仔細挑選著雪白的棉花,盤算著給娃娃縫製過冬的棉襖。
周末的廟會更是人聲鼎沸,南口的皮影戲咿咿呀呀,馬池口的雜耍引得陣陣喝彩,戲台前擠滿了帶著乾糧和水罐的鄉親,賣糖人、捏麵人的小攤被孩子們圍得水泄不通。
整個昌平城仿佛從沉睡中蘇醒,處處湧動著生機。
陳朝陽本以為,這來之不易的上升勢頭能穩穩托起全年的藍圖。
然而,就在夏收的鐮刀即將揮起的前夕,一股潛藏的暗流,悄無聲息地湧向了這看似平靜的水麵,驟然打破了所有的安寧……
六月的驕陽,像燒紅的烙鐵炙烤著昌平大地。蟬鳴撕心裂肺,混合著汗濕粗布衫散發出的濃重鹹澀氣息,在狹窄的街巷間蒸騰翻滾。
戰爭的創傷已被奮力抹平,斷壁殘垣處,一排排嶄新的灰瓦白牆拔地而起。
清晨的薄霧裡,常能看見泥瓦匠蹲在高高的牆頭,揮動抹板,將灰漿均勻地塗抹在磚縫間。
沉悶的夯土聲與孩童追逐嬉鬨的清脆笑聲奇異地交織在一起,牆縫裡不知何時鑽出的幾莖狗尾草,在微涼的晨風中搖啊搖,仿佛要抖落一身沾染的舊日塵埃。
街頭巷尾,那花花綠綠的第一套新幣,成了這希望最紮眼的象征。
這場舊幣改製本是件複雜的事,涉及全縣鄉村四十多萬的百姓,417個自然村,236個行政村(自然村有村長無村書記,行政村由1015個自然村合並而成,有行政體係,設立村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