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口鎮裝配車間裡,經過近快半年的改造和全縣之力的投入,昌平第一機械廠早已脫胎換骨。
廠房擴大了,工人增加了,從最初東拚西湊修複幾台舊機器,到如今初步建立起一套基於新理念的生產體係。
車間內,鍛打聲、切削聲、敲擊聲日夜不息,空氣中混雜著濃重的機油味、鐵屑粉塵以及遠處燃煤鍛爐飄來的煙火氣。
羅重文在陳朝陽和鄭春秋教授的陪同下,走過略顯雜亂卻秩序井然的作業區。
司令員的目光鷹隼般掃過每一個角落,步履沉穩,帶著戰場指揮官審視陣地般的專注。
他在一台剛剛完成組裝的“昌平1型”拖拉機前停下。
手指沒有去摸光鮮的漆麵,而是直接撫向煤氣內燃機外殼上一道道焊接縫。
指關節在幾處關鍵焊縫上用力叩擊,發出“鐺鐺”的脆響。
“嗯?”羅重文眉頭微挑,眼中閃過一絲訝異。
他蹲下身,幾乎將臉貼到焊縫上,仔細審視那雖然不夠細膩但異常筆直、均勻的接口,又用掌心感受著整體的平整度。
他站起身,看向身旁因緊張而額頭冒汗的廠長,聲音不高卻極具穿透力:
“這焊縫的成型和均勻度,比我想象中好得多!太原廠的老工匠單論手藝或許更精,但你們這種一致性,怎麼做到的?”
“報告首長!”廠長挺直腰板,聲音帶著抑製不住的激動,
“這全靠陳書記定下的‘三化方針’!零件標準化、工序模塊化、質檢數字化!
現在五天就能整出一台,比我們最開始東拚西湊那會兒,效率提升了整整六倍!”
“哦?‘三化’?”羅重文的目光如電,瞬間鎖定了陳朝陽,帶著濃厚的探究欲,
“陳朝陽,仔細講講,你這個‘三化’到底是怎麼個化法?”
一旁的秘書早已翻開筆記本,鋼筆懸在紙上。
陳朝陽神情沉穩,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走到旁邊的物料架前。
他拿起兩個閃著金屬光澤但表麵略顯粗糙的鑄鐵齒輪,在手中掂了掂,發出特有的沉悶聲響。
再走到羅重文麵前,將兩個齒輪並排遞過去:“首長,請看。這就是‘零件標準化’的筋骨。
這兩個齒輪,材料都是縣裡能穩定搞到的灰口鐵,關鍵尺寸、齒形、齒距,都按統一圖紙,用新法子控製公差。
它們一個是一組老李頭帶著徒弟做的,一個是三組小王他們新仿的。”
他示意工人從車間角落推來一台鏽跡斑斑、的拖拉機殘骸——那是最初繳獲的美製福特之一。
陳朝陽從上麵費力地拆下一個磨損嚴重的同型號齒輪。
在眾人注視下,他拿起一個新齒輪,對準位置,稍加用力便“哢噠”一聲嚴絲合縫地裝了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