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們要平穩過渡,有情操作。”陳朝陽早有預案,他的目光透著穿越者的洞察與務實,“核心原則:尊重個人意願,保障合理待遇,確保地方穩定。”
他詳細闡述部署:
1.由縣委組織部和衛戍團政治處聯合,對所有兼任地方職務的軍官進行一對一談心談話。
明確告知大方針和昌平發展需要,了解其個人意願。
2.願意紮根地方、具備發展潛力的軍官,立即辦理轉業手續,軍籍轉地方乾部籍。
根據其八個月的地方工作表現、能力和專長,如管理過農業的轉任農業科副科長,管過治安的轉任公安局各科室,明確安排相應級彆的實職崗位,待遇參照地方同級乾部,並給予一定的轉業安家補助。
希望回歸部隊、專注軍事的軍官:無條件支持其返回衛戍團本職崗位。
其在地方的工作經曆和貢獻,記入檔案,作為日後晉升的重要參考。
其原兼任的地方職務,由縣委組織部從地方培養的乾部或新調派的乾部中擇優接任。
3.利用三個月時間(1949年10月12月底)完成過渡。
期間,轉業軍官與新任地方乾部工作重疊,做好交接。
確保每一項工作、每一個關係,尤其是與民兵組織、積分製體係的銜接都平穩落地,不留後遺症。
4.衛華同誌你領導的衛戍團,要收縮防區,回歸軍事本位。主要職責轉為:
保障昌平重要目標(工廠、倉庫、交通樞紐)安全。
作為民兵訓練的核心骨乾和指導力量(積分製訓練體係由衛戍團與縣委武裝部共管)。
隨時準備響應上級軍事調動。”
“矛盾肯定會有,”陳朝陽坦誠地看著徐衛華,“一些同誌舍不得放權,一些地方同誌可能覺得部隊同誌管得太粗放。
但這不是根本性的對立,是轉型期的陣痛。
隻要我們工作做到位,公開透明,公正合理,把道理講透,把後路安排好,絕大多數同誌是能理解的。”
他拍了拍徐衛華的肩膀:“衛華啊,你的擔子也很重。
既要安撫好那些選擇歸隊的軍官情緒,確保部隊穩定;
又要配合好地方,做好交接期間的安保和民兵指導。
你帶出來的這支衛戍團,在昌平立下了汗馬功勞,它的功績,人民不會忘記。
未來,它將以更純粹、更精銳的姿態,繼續守護這片土地。”
徐衛華深吸一口氣,胸中那點殘留的糾結,在陳朝陽清晰透徹的分析和充滿信任的囑托中,漸漸化開。
他挺直腰板,鄭重敬禮:“是!首長!衛戍團堅決服從軍管委會決定!
保證完成軍政分離過渡任務,確保昌平穩如泰山!”
“好,既然咱們管委會、縣委意見統一,不日開展縣委擴大會議,與全縣軍職戰士,統一思想,完成軍政分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