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偉曾經的昌平衛戍團副團長,後擔任昌平武裝部和統戰部副部長,此時被陳朝陽從昌平急調而來,一同而來的自然是昌平補充的戰士與後勤彈藥物資。
劉海偉繼續彙報:“首長,旅部及直屬隊:一千人。
偵察營那幫小子最精悍,徒步、車載吉普都配齊了,監聽排是咱的老底子,耳朵靈得很。
通訊營保證咱這鐵牛身上神經不斷!
工兵、維修營是命根子,尤其維修營,昌平來的老師傅帶隊,移動維修車都改裝好了三台!
炮兵團:兩個,主配76毫米炮!
一個團1500百人,王胡子帶一團,李建軍帶二團。”
高炮團:一個!
從昌平兵工廠,新鑄造的高炮19門,鑄造難度較大,鄭春秋教授聽您說這裡溫度會達到零下40多度,緊趕慢趕就有製造出了那麼多。
共計46門37毫米高炮,也上‘鐵牛’底盤!
防空反坦都指著它,一千二百人。
機械化步兵營:八百人!
清一色繳獲的M1加蘭德、‘勃然’,還有幾輛半履帶車!
後勤保障團:一千五百人,主要負責油料、彈藥、糧食,車最多,也最操心!
“昌平的彈藥車到了!”軍械處長許繼偉一頭寒氣衝進來,眉毛胡子都掛著冰霜,聲音帶著激動,“76炮彈,八千發!三十七炮彈,一萬發!剛清點入庫!”
帳篷裡響起壓抑的歡呼。
彈藥,這是炮兵的命!陳朝陽緊繃的嘴角終於鬆動了一絲。
他走到彈藥箱旁,拿起一枚沉甸甸的76毫米炮彈,冰冷的金屬觸感直透掌心。
八千發,分攤到七十二門炮上,不過一百出頭一點。
一萬發37炮高爆彈,穿甲彈,在即將到來的防空和可能的反裝甲惡戰中,又能支撐多久?杯水車薪,卻也是雪中送炭。
“告訴同誌們,”陳朝陽的聲音在帳篷裡響起,清晰有力,
“昌平的父老鄉親,把家底都掏出來了!每一發炮彈,都金貴!”
“是!”眾人齊聲應諾。
………
1950年11月21日
整編的喧囂尚未平息,一份來自東線的緊急電報,瞬間將營地凍結。
電報是第九兵團司令員親自簽發,同時抄送誌司和獨立炮兵第一旅旅部,字字如刀,力透紙背:
“十萬火急,美七師第十七團。配屬裝甲營已於本日十四時,悍然占領鴨綠江畔惠山鎮!
該敵正於江邊拍照示眾,氣焰囂張,並已向國內發報邀功!
意圖鞏固擴大橋頭堡,我第26軍已被其牽製於惠山以南地域,動彈不得!
無法按原計劃向長津湖主戰場機動,此敵已成我東線兵團側後最大毒瘤,戰役部署已被徹底打亂!”
電報紙在陳朝陽手中被攥得咯吱作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