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運輸線脆弱到了何種程度,敵軍的空中優勢如何肆虐,前線將士們的真實處境何等艱難,所有這些數據都白紙黑字擺在這裡!”
他拿起一疊報告文件,“東線兵團因嚴寒非戰鬥減員高達三成!許多戰士還穿著秋鞋,用破布裹腳在零下四十度戰鬥!
糧食儲備見底,彈藥庫存遠低於維持攻勢所需!
這並非單靠精神力量就能逾越的障礙!
前線指揮員身處其境,最了解部隊的極限所在!
強行南進,非為取勝,實為冒險,是將數十萬忠誠將士置於絕地!”
一位德高望重的軍事領導人微微頷首,聲音洪亮而充滿力量:
“我讚同,指揮作戰不能僅看地圖上的進退。
部隊的疲乏程度、補給狀況、士兵的體能,這些都是決定戰役發起與否的基石。
前線指揮部的命令,是基於實際情況作出的、最為負責任的決斷。
隻有有效保存自己,才能更好地消滅敵人。此刻轉入休整,正是為了將來更有力地出擊。”
負責日常軍事指揮工作的代總參謀長羅重文接著補充,思路清晰而專業:
“從戰略全局審視,此前登陸戰的教訓必須銘記。
我軍主力一旦深入南部,漫長的補給線和海岸線將完全暴露於敵。
敵軍擁有絕對的海空控製權,隨時可能再次發起兩棲登陸,切斷我軍退路。
屆時,局勢將徹底逆轉,危如累卵。
在三八線轉入防禦,縮短戰線,有利於我們鞏固後方,建立可靠的後勤通道,此乃持久製勝之道。”
一位負責情報研判的軍官也提出見解:“尚有另一因素。
敵軍剛剛臨陣換將,新任指揮官的風格與其前任迥異,更側重於戰術與防禦。
我方暫停進攻,亦有利於觀察其後續動向與策略,避免在敵情不明時盲目行動。”
會議室內的討論變得熱烈,既有支持抓住戰機、繼續南進的聲音,但更多的意見傾向於暫停進攻、鞏固既得戰線、全力進行休整補充。
雙方均依據事實與理性進行分析,氣氛嚴肅而深入。
那位指間夾煙的核心領導人始終靜聽各方意見,目光未曾離開沙盤。
待討論漸息,眾人目光彙聚於他時,他才緩緩開口,聲音不高卻字字千鈞:
“各位同誌所言,均有其理。”他頓了一下,手指有力地敲點在沙盤上的三八線位置,“然則,飯需一口一口吃,仗需一仗一仗打。”
“我軍已連續經曆兩次大戰役,極為疲憊,傷亡甚重,凍傷凍減員情況尤為令人痛心。
此刻已是強弩之末,絕不可再行勉強。前線指揮部的決斷是正確的。
唯有充分休整,完成補充,方能應對未來更大規模的作戰。”
“至於此前登陸戰的教訓,更須時刻謹記,不可寄望於敵人總會犯錯。”
“友邦領導人的急切心情,我們可以理解,其渴望祖國統一之願望亦是正當。
但是,軍事鬥爭必須遵循其自身規律。
不可因有我方良好願望,便不顧客觀條件,迫使戰士們付出無謂的犧牲。”
“回電前線指揮部:最高軍委完全同意你部於三八線以北轉入休整之部署。”他的話語肯定,毫無轉圜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