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輛損毀巨大,運輸線遭敵空軍嚴密封鎖。
敵軍新指揮官上任,必會全力研究我之行動規律。
其很可能已發現,我強大攻勢難以維持一周以上。
敵未來極可能采取‘避我鋒芒、挫我銳氣、擊我惰歸’之策:
即戰役初期依托火力優勢節節抵抗,刻意消耗我彈藥與有生力量;
待我攻擊勢頭減弱、補給難以為繼時,立即投入預備隊發起凶猛反擊。
若不及早解決此‘持續力’短板,未來作戰將極為被動。”
三、技術裝備之效能與短缺,決定戰場天平傾斜。
“此次作戰,炮兵、通訊、偵察分隊作用凸顯。
然此類技術兵種骨乾傷亡後補充困難,裝備繳獲雖多,但操作維修人才奇缺。
敵軍技術優勢,尤其空中威脅與遠程炮火,對我機動和集結構成極大製約。
休整期必須加速技術兵種之恢複與擴編,大力培訓專業士官,鑽研以現有裝備對抗敵技術優勢之戰術,如高炮靈活運用、電子偵察反製、戰場偽裝。
否則,僅憑步兵英勇,難以抵消敵裝備代差。”
四、戰線與後勤之關係,須以‘穩固’為先。
“現戰線相對縮短,背靠祖國,利於物資前送和傷員後送。
若貿然南進,戰線拉長,側翼暴露,後勤線更易遭敵空中及兩棲襲擊,極有可能重演仁川之困局,甚至更為嚴峻。
鞏固三八線現有陣地,建立穩固後方,方是持久製勝之基。
一切行動須以確保後勤暢通與部隊安全為前提。”
五、戰士之生命與士氣,乃不可再生之戰略資源。
“金同誌所言‘更大犧牲’之論,職部認為殊為不妥。
將士們英勇作戰,而非無謂消耗及可以消耗之代價。
此刻部隊已至極限,強令進攻,非但不能達成戰略目標,反會挫傷銳氣,徒增傷亡。
讓戰士們得到休整、治療、補充,恢複其對指揮層的信任與自身戰鬥力,遠比爭奪一城一地之得失更為重要。
誌司之決定,深諳兵心,實為至明。”
“故,職部懇請軍委及總參,堅決頂住一切壓力,堅定不移執行休整決策。
並建議利用此寶貴間隙:
1.全力構建更堅韌、高效之後勤保障體係;
2.大力恢複和加強技術兵種;
3.深入研究敵軍新戰術可能之變化,開展針對性訓練;
4.鞏固現有防線。唯如此,方能再創佳績。職部對誌司首長之指揮充滿信心。”
口述完畢,陳朝陽感覺仿佛完成了一場無形的戰鬥。
他的回電,精準地點出了“持續力”短板、敵軍可能采取的“消耗反擊”策略、技術兵種的關鍵性以及鞏固戰線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