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內的談話,就這樣在一種看似融洽實則各有所思的氛圍中進行著,
約莫一刻鐘後,車子轉入一條名為“珞珈路”的林蔭道,兩旁是高大的法國梧桐,即使冬日落葉,枝乾也顯得頗為優美。
路上異常安靜,與外麵的主街恍若兩個世界。
這裡坐落著幾棟風格各異但都頗為考究的獨立二層小樓,間距很開,透著一種疏離的靜謐。
車子在其中一棟門牌號為“5號”、帶有西式拱券門廊和一個小花園的青磚小樓前緩緩停下。
“陳廳長,我們到了。”沈三生率先下車,一邊引路一邊介紹,“這珞珈路5號,說起來也有些來曆。
這原來是民國時期一位財政部高級官員的官邸,設計建造得相當考究,磚木結構,很堅固。
解放後收歸公有,省委經過慎重考慮和簡單改建,將其作為重要領導乾部的住所。
這裡環境相對安靜,利於您工作和休息,而且周邊的安保條件也完全符合標準,請您放心。”
他引著陳朝陽和警衛員走進小樓。
屋內已經被精心打掃布置過,地板打蠟,窗明幾淨。
客廳寬敞,高頂,保留著壁爐,擺放著沙發、茶幾和辦公桌;
餐廳裡是實木的長餐桌;廚房設施齊全。
“水電、電話都已經接通了。
取暖用的是鍋爐,統一供應暖氣,比燒煤爐子乾淨省心得多。”沈三生詳細介紹著,
“家具都是配好的,如果款式您不滿意,或者還缺什麼,隨時告訴行政處,他們立即調整補齊。”
他又引著眾人上樓看了主臥、次臥和書房。
“這間書房朝南,光線好,也安靜,最適合您看書思考。”
最後,沈三生拍了拍手,早已等候在門外小廳裡的三位工作人員應聲走了進來,兩男一女,都穿著整潔的製服。
沈三生介紹道:“陳廳長,組織上考慮到您的工作強度和安危,為您配備了必要的工作人員:
這位是老趙同誌,負責炊事,是老同誌了,手藝紮實;
這位是小李,負責勤務和衛生;
這位是住所警衛處的周敏同誌,負責內勤和部分聯絡工作。
他們都是經過嚴格審查的,絕對可靠。您先用著看,有任何不習慣或者需要調整,隨時告訴我。”
三人齊聲向陳朝陽問好,態度恭敬拘謹。
陳朝陽目光掃過三人,點了點頭,對沈三生說:“沈主任考慮得非常周到,感謝省委和辦公廳同誌們的精心安排。
這房子很好,內勤同誌我也沒意見,就先這樣。給你們添麻煩了。”
“您這是哪裡話!為您這樣的功臣和領導服務,是我們的分內工作,更是我們的光榮!”沈三生笑容滿麵,
“那相關的手續和鑰匙,我就交給這位王石磊同誌?”
“好。”陳朝陽應答。
“好的好的,一切聽您安排。”沈三生從公文包裡拿出一個文件袋遞給王石磊,又對陳朝陽說:“陳廳長,那您今天先再看看,熟悉一下。我就先告辭了,不打擾您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