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朝陽深吸一口氣,思路已然清晰:“首長,我明白了。這座橋,我想用‘戰例牽引,問題導向’的方法來搭。”
“我不會空講理論。
就從朝鮮戰場的真實案例講起。
講我們為什麼拿著繳獲的‘巴祖卡’卻不會用;
講美軍如何用火力和後勤讓我們吃虧;
也講我們如何用靈活戰術反擊。
從這些血淋淋的教訓和經驗裡,引出為什麼需要合成作戰,為什麼後勤是命脈。
讓同誌們先感受到‘痛’,再告訴他們‘藥’在哪裡。”
“具體就是:用沙盤和演習模擬複雜協同,讓學員在推演犯錯中學習。
同時組織力量,將朝鮮戰例結合未來趨勢,寫成活教材。
我還會定期開設講座,對教員和學員講。
這不是否定過去,而是繼承和發展。讓所有人明白,學習合成作戰,是為了對得起過去和未來那些犧牲的同誌!”
首長臉上這才露出真正欣慰的笑容,朗聲大笑:“好!‘戰例牽引,問題導向’,這八個字,價值連城!
既有國際視野,又腳踏實地,緊扣我軍實際!”
他站起身,用力拍了拍陳朝陽的肩膀,
“大膽去乾,不要怕爭議,不要怕犯錯。
軍事學院就是探索未來戰爭的地方嘛。
我給你撐腰。但是記住,”
他的語氣轉為嚴肅,“理論一定要聯係實際,你那些超前的想法,要找到落腳點,要讓我軍廣大指戰員能理解、能接受、能用得上。
這座橋,要搭得牢固,不能是花架子。”
陳朝陽霍然起立,目光堅定“是,首長,堅決完成任務,保證不辜負您的期望!”
………
帶著與首長一席談話獲得的明確支持和沉甸甸的責任,陳朝陽走進了戰術係的大教室,準備開始他的第一課。
他的第一堂課,課程名稱:《裝甲兵戰術基礎》。
台下,坐著五十多名學員,職務從營團級到師級不等,都是各部隊選拔來的骨乾,未來裝甲兵建設的種子。
他們的眼神裡,有好奇,有審視,也有幾分對這位“傳說中”的老師——那位在朝鮮打得美國人丟盔棄甲、繳獲無數不加掩飾的探究。
陳朝陽走上講台,身姿依舊挺拔,但眉宇間戰場上的殺伐之氣已內斂了許多,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沉靜的自信。
他沒有帶厚厚的講義,隻在手裡拿了一支粉筆。
“起立!”值日軍官口令響起。
學員們齊刷刷站起。
陳朝陽還了一個軍禮:“請坐。”聲音平和,卻自帶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
“我是陳朝陽。從今天起,由我和大家一起探討裝甲兵戰術。”他沒有過多寒暄,轉身在黑板上寫下了兩個遒勁的大字:“速度”。
“今天我們不講具體的條令條例,也不深究坦克的技術參數。”陳朝陽開門見山,目光掃過全場,“我們先聊一個最基礎,也最核心的概念:速度。”
台下有些學員露出疑惑的神情。
速度?這誰不知道?坦克比步兵快,這不是明擺著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