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一台精密的機器,各兵種都是零件。
零件要過硬,但更重要的是設計圖和潤滑劑。
我們現在的教學,在鍛造‘零件’上花了大力氣,但對於頂層設計的合成指揮思維,和係統潤滑如後勤、通信、情報保障的教導,還遠遠不夠。
很多同誌的思想還停留在‘步兵是老大,其他兵種來配合’的階段。
這不是‘合唱’,這是‘伴唱’。”
首位緩緩點頭,手指輕叩桌麵:“嗯,話雖尖銳,但切中要害。
‘伴唱’…這個詞用得好。
老子當年在大彆山,要是有幾門像樣的炮,何至於打得那麼苦。
你的意思我明白,要樹立‘合成’思想。但是,朝陽同誌,”
他話鋒一轉,體現出老帥的務實,“飯要一口一口吃。
我軍現在是什麼家底?你我最清楚。
大多數部隊,連騾馬化都沒完全實現。
我們的教學,是否更應該立足現實,先解決‘有了新裝備怎麼用’的問題,再逐步引導‘如何更好協同’?
你報告中某些‘空地一體’的圖景,需要強大國力和工業支撐,非一朝一夕之功。
這理想與現實間的矛盾,你考慮過嗎?”
這是他作為院長最核心的關切:如何平衡理論的超前性與現實的可行性。
陳朝陽聽聞目光更加堅定,語氣不由加重了幾分:“首長,我完全同意要立足現實。
但思想必須走在現實前麵,正因為家底薄,每一份力量都要用在刀刃上,才更需要體係思維和前瞻性教學!”
“我們不能等裝備齊了再來教思想,那就晚了!
我們現在教的學員,將來是要建設軍隊、指揮軍隊的。
如果他們腦子裡沒有一張未來戰爭的藍圖,那麼建設就是盲目的,指揮也是低效的。
即使將來有了好裝備,也可能因為思想落後而被打敗!”
“我認為教學必須要有層次性。
對高級指揮員,必須灌輸體係思維,讓他們知道方向在哪;
對戰術層級軍官,要教他們在現有條件下最大化運用技術裝備,理解協同。
正因國力薄弱,才更要先在頭腦裡把現代化軍隊建起來。
我們培養的種子,會撒向全軍,成為燎原之火,反過來推動國家進步。”
首位沒有立刻反駁,而是沉思片刻,摘下眼鏡細細擦拭:“在頭腦裡先把現代化軍隊建起來…好,有氣魄!
與我‘治軍先治校’的想法,異曲同工。”
他重新戴上眼鏡,目光如炬,“但是,藍圖怎麼畫進教材?
體係思維怎麼灌進那些打了半輩子仗、習慣了自己抄起駁殼槍就上的老同誌的腦子裡?
這是你要解決的最大難題。
我不能給你一架天梯,你得找到一座橋,一座能從現實彼岸,通向你那個未來彼岸的橋。
你的很多想法很新,如何讓它落地,讓我軍的老同誌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
他強調的是方法和路徑的艱巨性,並將這份責任明確地交給了陳朝陽。